第06: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
  □  施唯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2017年的某个周末,随手翻开《我在故宫修文物》,序言中这短短的12个汉字,就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书中描绘的世界中,直至读完,仍意犹未尽。

  书的篇幅并不长,静默的文字叙述着一个又一个日常,读来虽没有同名纪录片那么多的感官冲击,但画面感却意外地没有被丝毫削弱。不论是文中大师高超的修复手艺,还是用拿着盖过文物的纸去接故宫里长熟的杏子,抑或是流浪于深宫中的御猫后代,通通跃然纸上,生动又形象。

  合上书页后,再次看到那个赭红色宫墙做的封面,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工匠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文中有提到,瑞士送展的写字人钟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故障,发条断裂,但隔天就要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重新制作发条显然已经来不及,所以钟表室的王津师傅创造性地提出用0.5号钓鱼线来代替发条,并且一干就是半宿,保证了展演的正常进行;漆器组的闵俊嵘年龄不算大,美院出身的他为了一句“不会弹琴能修琴吗”的质疑,果断选择拜师学弹古琴。为了取得日用的漆料,闵俊嵘跟着漆农一趟一趟地上山,“百里千刀一斤漆”,就这样一刀一刀地磨平了原有的艺术家乖张肆意的棱角,转而化为了踏踏实实、专注工艺的匠人思维,行事准则都贴合了那一句:“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

  不论是摹画室的郭文林师傅,还是木器室的史连仓前辈,甚至包括他们年轻的徒弟,故宫西三所的每一位手艺人在做人做事上无不彰显着这种工匠精神,这也是我读后的第一个感悟。一个细小的零件需要来来回回多少次打磨才能成型?一斤漆料需要反反复复多少道刀锋才能采齐?修复过程中每一件在我看来枯燥无味的细节,都需要师傅们绝对的专注和技艺。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重复”?这时候就需要学习师傅们身上的这种工匠精神,不仅要耐住性子将事情做完,还要一丝不苟地将事情做好。就像裱画前的磨墨工作,浓一分淡一分都不行。工作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于工作,没有大事小事,只有手头上需要完成的每一件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是需要某些事物来彰显一个时代的印记,可能是一件瓷器、一把古琴,也可能是某一座钟表,它们留存至今就成了文物。只是这些文物或多或少都有了斑驳或者损坏。当今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快节奏似乎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代名词,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习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于是我们的文物修复师登上舞台,他们用心呵护着每一件文物,秉持着“最小干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延续文物的生命,还原文物经年不变的容颜,也给后人留下了溯求中华文明之路,正如摹画室的巨建伟师傅所言:“利益是短暂的,传承是恒久的。”

  在故宫深处,重重宫墙隔绝了喧嚣的人声、车马声,只留下木器组里那声声清脆的鸟鸣,或许还夹杂着几腔绵软的猫叫,“静”是西三所从古至今的主旋律。每个匠人师傅都专注于眼前的活计,抛开熙熙攘攘的名和利,数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清贫,耐住寂寞。当那些修复如初的文物重新在展览中焕发光彩,受世人观赏赞叹时,如果不是这本书,这部纪录片,似乎还没有多少人去关注这些默默无名的幕后英雄。工作就好比一场修行,修行要先修心,“磨性子、静下心、沉住气”,不汲汲于追名逐利,自然会求得内心的那一份踏实和满足。

  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掩卷长思,这里面蕴藏的历史缩影及人文情怀,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反复琢磨、推敲、品味,在这浮浮沉沉的世间,寻得一方心灵净土是何其珍贵。

  莫忘初心,无问西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第06版:副刊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大京果嘎嘣脆
委屈的廉颇
小镇上的工匠铺
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
高邮报副刊06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 2018-11-30 2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