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镇上的工匠铺
  □  陈治文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家乡小镇周巷读初中。周巷,还真名副其实,所谓街道其实就是一条300多米狭长的大巷子,对面宽仅仅3米多一点。灰青的小砖头铺地算是街道,两边房屋有砖瓦结构的,也有草木结构的,没有楼房。在我印象中这老长的街上,除了商店、供销社、粮站、肉案子、豆腐店、浴室比较热闹一点外,引人注目、人来人往的便是各种工匠铺了。有铁匠铺、鞋匠铺、银匠铺、铜匠铺、篾匠铺、铅皮匠铺、染衣铺、木匠铺、剃头匠铺、锁匠铺等十几家。这些工匠铺让周巷小街充满了生机,一年到头总是那么热闹繁忙。

  最热闹的地方首推铁匠铺了,那里从早到晚叮叮当当的锤打声不绝于耳。熊熊的炉火热浪熏人,打铁师傳总是光着上身还汗流浃背,穿一条短裤、围系一条盖到脚面的帆布围裙,严严实实地护着双腿不被溅飞的流星似的铁屑烫伤。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下,铁锹、镰刀、锄头、“四齿”“三钗”“二刀”、小铲锹,还有厨刀、锅铲、铁勺子等各种生产生活用具被源源不断地打造出来。他们还根据人们需要,打造出砌房造屋、修船箍桶等所用的各种钩钉、扁钉、圆钉、参钉、铁箍等铁器。需要什么就能打出什么,很受人们欢迎。在几家铁匠铺中最出名的要数一个姓周的大师傅了,他的拿手绝活是打镰刀。他打的镰刀钢火好,锋刃快,耐磨又轻巧,方圆十几里都很有点名气,就连近邻的川青、司徒以及宝应的王营、夏集的农民也纷纷慕名前来订打。周师傅每年打的镰刀有好几百把。然而一把好的镰刀也是不容易锻打出来的。首先要选好料,第二要火候好,第三要淬火得当。周师傅淬火很特别,眼看千锤万打的镰刀火候到了,就夹紧火红的镰刀仔细看了看,然后对着吹了口气转身突然投入一旁的冷水桶里,吱——一阵白雾腾起,等雾气渐渐散了,夹起来进到炉火中烧得透红后再次锻打,达到火候又二次淬火后这镰刀就基本打成功了。接下来还要用钢铲刀去铲铲刀刃进行修饰一番,这把刀才算最后成功。每把刀前后要费时两个多小时,可见其工匠精神不简单哩。为了表示信誉,周师傅还在每把刀的刀库处打印上一个“周”字。刀不快不称心满意随时可来调换,因而他的生意十分红火。

  那时我们上学课业不重,课余时间没什么活动就去逛街。我常去玩的地方是鞋匠铺。这鞋匠铺的匠人是位年轻的聋哑女子,心灵手巧,动作熟练。她能根据人们脚的大小宽窄等情况设计出各不相同的鞋样子,然后按客户要求选择不同布料去做鞋。她私人定制的单鞋、棉鞋、拖鞋、儿童虎头鞋、新娘子的绣花鞋,样样出彩双双漂亮,一看就让人喜欢,一穿就合脚。她那飞针走线专心的神态,让人陶醉。她见人微微一笑,用眼神和手势与人交流,给人一种很亲和的感觉。她鞋子做得好,价格又公道,生意很红火,虽起早带晚仍然忙不过来。不少人在农历十月初就来订做过年鞋了,一般要到腊月二十以后才能拿到。在她的鞋匠铺里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到处都挂的鞋子,让人看得有点眼花。我常想,她的生意为什么这样好呢,是因为她追求美追求精致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的小镇上,各种匠铺已基本不存在了。消失得最早的是染衣辅,接着就是银匠铺、篾匠铺、铁匠铺、木匠铺……现在仅存的只有一家剃头铺也就是理发店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第06版:副刊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大京果嘎嘣脆
委屈的廉颇
小镇上的工匠铺
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
高邮报副刊06小镇上的工匠铺 2018-11-30 2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