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长期作斗争的经验中,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内经”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治的精神,颇具有以预防为主的现实。
祖国医学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有关预防疾病的经验和方法,首先,调养精神形体,是增强身体健康、提高防病机能、减少疾病的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并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与安排。反之,如果生活起居没有一定规律,饮食劳逸没有节制,就必然要影响身体的健康。另充沛的精力,必须寓于健壮的身体,而健壮的体力,又常来自不懈的体育锻炼,故注意体育锻炼也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发生的一项措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变化,以防疾病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既病防变,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皮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说明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能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根据这一传变与防治规律,常在治肝的同时,配合以健脾和胃的方法,就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疾病谱不断改变,医疗的模式也有了明显变化,从过去以临床医疗为主体的模式逐步过渡到以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为主体的医疗模式。因此“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最高理念和法则,是中医中最具意义、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中医学最为重要、最显优势的的部份。中医“治未病”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相应的健康养生、体质调理方法和措施,能够防止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恶性变化,从而既经济又有效地维护和保障人体身心健康是不争的事实,这既可以从大量的史料中、也能够从目前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从以下二个方面来谈谈中医有关“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如体质差异问题。体质是指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形成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性格心理等各方面的不同差异,不同的体质差异往往会产生不同疾病,中医学把不同差异的体质分成了平和型、气虚型、血虚型、湿热性、血凝型、气郁型等十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群会 患各种不同的疾病,如湿热性体质易患中风、阴虚型体质易患失眠、气虚型易患感冒等,由于不同体质易患不同疾病。又如我们讲的亚健康状态,健康是“第一状态”,疾病是“第二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既非健康也非疾病者称“第三状态”,其实就是“亚健康状态”,这种亚健康状态虽然无明确的躯体和心理、器质性或功能性的疾病或经现代化仪器或医生的诊断达不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在这状态时,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极容易转变为各种疾病。例如工作时间太长、体力劳动过度、体育锻炼过量、躯体极度疲劳得不到充分休息;又如长期脑力疲劳、学习压力过大、时间过长,经常开“夜车”均可引起脑力疲劳,这二类亚健康状态都可出现抵抗力下降、精神衰弱、智力衰退等疾病,故根据以上的二种情况如何改变体质、消除亚健康状态,减少疾病或不发生疾病,都可用中医中药来调理,这也是最好的选择。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以整体观点,按照“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的“治未病”的准则,用联合方法和思维,进行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全方位、广范围、宽领域、多角度的保健养生。而且具有简、便、廉、效优势突出的预防保健,同时也符合医学模式及目的转变方向和要求。
作者简介:
薛智谷,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诊治各类心脑血管病及消化科疾病如各类心律失常、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结肠炎及各种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