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一首孤独了300多年的小诗《苔》被一个叫梁俊的支教老师和他的山区学生们用天籁之音唤醒,惊艳亮相,感动亿万人。
300年前,清代学者袁枚将视线投向生长在潮湿阴暗处的苔花,赞赏其少人欣赏却热烈绽放的身姿。“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可能老袁再也没想到,300年后,《苔》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被一群特别的人带来“重现江湖”。
众所周知,青苔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终年不见阳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青苔从未见过斜阳之美,何尝不是一种遗憾,正如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但它亦向往美好与光明,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它凭着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在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长出绿意,展现出自己的青春。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阻碍,焕发青春的光采。它青葱依然,不卑不亢,用蓬勃生发的生命力,爬满石板、砖瓦和从不显见的角落,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青春的光芒。
无论是空谷幽兰,还是角落苔花,都不曾无人而不芳。到了开花的时节,苔也会当仁不让地怒放。不过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也许正是老袁得见,才有“苔花如米小”吧。据说它其貌不扬,花如米粒般细小,在万花丛中只是一点。小得如此卑微、不起眼,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听从春的召唤,顺着风的指引,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别的花一样开放的权利。它如此骄傲、如此尊严地盛开着,这就是苔花想要怒放的生命,这就是它的英雄梦想。
牡丹有牡丹的热闹非凡,苔花亦有苔花的安然自在。小小苔花尚且能够如此执着、如此认真地开放,把自己最美的时刻留给世界,我们更应如这花儿一样,不卑不亢地追求梦想,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释放。正如支教老师梁俊接受采访时所言:“这首袁枚冷门的小诗,是我们生命的注解。支教老师也好,乌蒙山里的孩子也好,都是平凡人,就像是生长在角落里的苔,微不足道,却悄悄地绽放着青春。它的美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苔花虽微小,也有大世界。
指导老师 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