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选择课外阅读文本,提升学生阅读文本感悟能力
如何合理选择课外阅读文本,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选择出合适的课外阅读文本,强化学生的阅读文本感悟能力。首先,选择的课外阅读文本要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适应。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好奇心较强,选择的课外阅读文本需要展现出勇敢、神秘和冒险的人物性格,例如《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荒漠奇踪》等,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了主人公的智慧、勇敢和顽强的美好品德。其次,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向学生灌输传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境界,激发小学生对文化的向往。例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汉字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等。小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了中国历史的渊源,增强了学生对古代民间故事的感悟能力,学习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品德。
二、合理选择课外阅读方式,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首先,采取开放性的阅读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放宽对学生阅读方式的要求,采用开放性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阅读目光,激发学生内心对阅读的喜爱。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兴趣自由选择阅读方式,允许学生进行阅读量的增减,提高学生的阅读成就感。其次,放松学生的阅读负担。要求学生做好阅读语句的摘抄,并写好读后感。该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深刻地学习到了课外文本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了文本的创作意图。该种阅读方法不实施强制性的要求,防止给学生过大的压力,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组织学生进行默读,将默读的时间控制在10至15分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量。要求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阅读一些具有故事情节和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通过对故事的阅读,明确人生哲理中的精髓,使其更好地指导小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
三、尊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促使学生收获感悟
首先,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能力,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种重要展现。阅读效果与学生自身的阅历、知识储备能力和阅读经验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学生阅读不同的课外读物,产生的阅读体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在阅读《阿凡提的故事》时,学生感悟到了阿凡提的聪明智慧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能够使学生与当前社会联系到一起,深刻地体会到了“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道理,意识到了做坏事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课外阅读中存在阅读体验差异是合情合理的,学生良好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和阅读思考能力,是课外阅读成果的集中体现。其次,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课外文本,导致心理和行为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在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时,学生能够通过小故事感悟到大道理,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规范,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丰富学生感悟
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其次,展现出课外阅读的强大魅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最后,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技巧方面的指导。阅读活动是集体行为的无意识体现,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读完一本好书,并在集中的时间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自由谈论,发表自己的阅读看法。将挑战性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理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积极的指导,给学生下达阅读挑战任务,弥补学生的阅读知识空缺,补充学生的阅读经验。例如,通过阅读《西游记》,学生感悟到了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面对困难从不低头和放弃的精神,以及最终取得真经、修得正果的过程。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看电视的特点,强化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丰富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