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府街是高邮的一条老街,高邮撤县建市后改为府前街,县府街因县衙门就在中市口东边的街北首而得名。县政府坐落于如今的府前街42号,从来都是八字衙门朝南开,它坐北朝南,街对面有青砖大照壁,是高邮的行政中心。现在看到当年的高邮州署头门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高邮州设置于明终于清,下辖宝应、兴化二县。乃至民国时期县政府及解放后县政府都在此办公,直至2011年市委市政府迁往海潮路新办公大楼为止,延续久远。达官贵人如民国江苏省民政厅厅长马士杰的马公馆,贾家巷至菊花巷的清康熙进士贾国维故居的贾府都在县府衙附近。
县府街东至东门城根为止,高邮县初级中学设于路北,路南是照壁,它初创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始称赞化学堂,1923年定名为高邮县初级中学,是高邮一所百年老校。飞机楼是当年邮中校园标志性建筑,铁栅门进去就是修剪齐整的冬青花圃,二层办公楼中间尖顶钟楼下嵌有横幅学校名壁,楼后是大礼堂,楼东西两旁建有每排各五个教室的两排教舍,整体呈飞机型,留给曾经的校友们难忘的记忆。
城中小学在中市口东北角,它的前身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知州章邦直创立的致用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六月(1907年)合赞化、淮海、育才三学堂为高邮官立高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11年)为小学校。它比高邮中学还要古老。
县政府东就是圣宫,东西两侧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及过街牌坊。这座当年高邮古代的最高学府、祭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夫子的孔庙高大宏伟、庄严肃穆,过街是泮池、草场和牌楼直至城河路。解放初,这里做过苏北监狱,以后从新生造纸厂演变成高邮造纸厂。
其实在高邮二次解放前的1946至1948年,水部楼往西的桑园巷王家祠堂里还办过私立珠湖初中,招两个班新生,解决了当年小学升初中难之难题。校长是顾锡镛先生,教导主任是高怀仁先生,家父曹乘云先生任专职教员。
说县府街是高邮的文化中心并不为过。
县府街当年还有许多宗教场所。那时中市口西有水部楼,它是跨县府街的两层方型拱楼;圣宫东的县府街中还有一座两层六角楼叫古楼,又叫青云楼。两楼遥相呼应。古楼转盘之北就是城隍庙,这里供奉着主管城里的最高神灵——城隍,城隍庙里很阴森、很恐怖;县府街往西有乾明寺、火神庙、千佛庵、极乐庵等;西后街有座天主教堂;千佛庵巷里有座清真礼拜堂。
县政府东边是井巷,井巷对过是百岁坊,建有一座石牌坊,过了察院桥就是东后街。而井巷向北就是中山公园,在高邮古城内就这么一座公园。它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原名叫众乐园,1933年更名为中山公园,日本人占领高邮时期成了日军司令部。高邮第二次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就决定将新四军北撤后在高邮坚持地下斗争而牺牲的周山、李健、周奋、郑光耀、袁舜生、狄奔等革命烈士的棺柩安葬在公园内,并建烈士陵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2月就改名为烈士公园。近年来公园进行了二期扩容改造工程,如今又恢复称为人民公园,占地120亩,比老公园大了近一倍,成为老城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公园里的主要景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胜利广场深受不少外地游客青睐。高邮州署复建后又成为供人们参观游览的新景点。
县府街的最西头是大校场,校场北建有一座砖砌的展阅台,整个校场四周都挖有壕沟。壕沟西就到西门城墙根了。校场很大,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高邮县庆祝大会就是在这里隆重召开的,会后各行各业的游行队伍又挥舞红旗,敲锣打鼓,浩浩荡荡从大校场出发举行提灯游行庆祝活动,经西后街、西塔街从西门城门上河趟往南进南门城门,再一路从中山路直到北门大街为止。那一晚,整个高邮大街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灯火辉煌,喜气洋洋。学生队伍的洋鼓洋号,工人队伍的腰鼓莲湘,农民队伍的花担湖船,群众队伍的秧歌队、红绸舞,搬运工人的舞龙,理发行业的细吹细打,太平庄上的抬判,瓦匠公会的高跷,人们手举喜闻乐见的彩灯,五角星灯更为醒目。着实让高邮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喜悦兴奋好几天。那些年,在这里经常举行全县的庆祝大会、动员大会,也举办过运动会。镇压反革命运动时期更多的是开公审宣判大会,在大校场南边荒地枪毙过人,以后又捅到东门外城墙根荒地上执行了。1956年大运河拓宽这里就成了河堤了。
许多年来,高邮人民医院在乾明寺身底下拔地而起,几经扩建,规模越来越大,声誉越来越高。门诊大楼、急诊大楼,还有18层住院大楼,给高邮人带来了良好的就医环境。
如今的县府街经过府前街一期、二期改造工程的建设,旧貌换新颜。府前街玉带园小区和玉华园小区的建设及市河和玉带河风光带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周边地带宜居环境,给老城区市民创造了现代生活条件和空间,给府前街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随着东城新区的崛起,府前街并未在历史长河中走向衰败!高邮变美了、变高了、变大了,府前街也不例外,从东门广场的古驿飞马雕塑一路走来直至大运河堤的水部亭廊,古老而又新派,水乡古城老街的风骨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