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们在扬州市“三会”、扬州市地税局大力关心、鼎力支持下,在高邮市“三会”精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年底全村61户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已有22户、30人脱贫、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5年底29.585万元上升到40.085万元,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120元提高到21600元,增长12%。化解村债债务21.3万元,村级债务由原来的99.69万元下降到78.39万元。投入资金291万元,其中向上争取资金216万元,自筹资金75万元,为民修桥、筑路、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实事10件。2016年村党总支部被镇党委政府表彰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村党总支部书记吴风岭同志被扬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扬州市脱贫攻坚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荣誉称号。
根据上级的要求,2017年农村人均7000以下的低收入农户要全部达到脱贫的标准,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要突破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增长10%以上。围绕新的目标,我们要聚焦班子建设、聚焦富民增收、聚力脱贫攻坚,抢抓机遇,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打好低收入农户、经济薄弱村脱贫攻坚战,力争年内全村建档立卡的39户7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聚焦富民口袋,拓展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拓宽农民务工就业工资性收入的渠道。充分利用原镇政府驻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就业容量大的优势,抓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全村转移劳动力就地就业或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000人,实现工资性收入3000万元,人平工资性收入1万多元。
拓宽农民创业经营性收入的渠道。大力发挥创办于2008年、占地面积近千亩的“大海鸭业合作社”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农户发展特水养殖、畜禽养殖,全村蛋鸽、蛋禽养殖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发展到20个以上,特水养殖面积扩大到800亩,新增30亩以上的特水养殖大户15户。
拓宽农民流转土地资源性收入的渠道。继续大力引导组织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现代规模设施农业,全年新流转土地面积550亩,实现资源性收入85万元,人平增收300元,严格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确保农民流转土地收益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聚焦脱贫攻坚,强化精准脱贫的新举措
强化项目帮扶。以项目帮扶为载体,做到户户有项目,增强低收入农户自身发展能力。针对全村23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组织发动村组干部,一人联系包干负责一个贫困户,通过介绍劳务、帮助就业、发展传统养殖业,确保年内23户、51人全部脱贫。
强化政策驱动。用好用足国家的五保低保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因病、因残、年老体弱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主动上门服务,帮助他们向上申报,纳入国家五保、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利用国家政策兜底脱贫16户、16人。
强化资源开发。首先,将镇政府帮扶我村的原镇种籽站闲置的5间旧仓库开发成使用面积1300平方米的物业用房,按每平方米40元的租金对外出租,集体可增加物业租金收入5.2万元;其次,将种子站闲置多年的晒种场开发成使用面积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对外出租,集体每年可获厂房出租收入5万元。
强化资产经营。2016年,我们已将镇政府原计生站闲置的18间旧办公用房改造修建成设有30张床位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年初已有3位老人入住,每人每月收取生活服务费1800元。下一步,我们要强化对外宣传,力争今年上半年将居家养老服务站入住人数扩大到10人以上,如果按人均每月1800元的标准服务收费,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可创收13.6万元,剔除人员费用等项开支,村集体可增加服务经营收入8万元。
强化实事兴办。今年计划再投入278万元,其中向上争取资金224万元,自筹资金54万元,继续为民兴办实事10件。一是向上争取资金60万元,为民新建水泥道路2000米;二是向上争取资金18万元,自筹资金2万元,改造危桥2座;三是向上争取资金10万元,新开灌排水渠1600米;四是自筹资金8万元,疏浚河道2200米;五是筹集资金35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000平方米;六是筹集资金70万元,新建物业用房1300平方米;七是自筹资金10万元,新架高杆路灯25盏;八是自筹资金2万元,新建垃圾池5座;九是自筹资金3万元,改造公厕一座;十是向上争取资金56万元,自筹资金4万元,新建农民广场1500平方米。
聚焦班子建设,筑强脱贫攻坚的新堡垒
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虚招,千条万条,不去落实就是“白条”。脱贫攻坚、致富百姓,干部因素至关重要。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去年,镇党委政府已为我们村配齐了一班人。当务之急,关键是要建强班子,充分发挥党支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和平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五项举措,拓展和平村富民增收的三个渠道,要靠党支部一班人戮力同心、真抓实干。我们要继续强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化一班人的思想作风能力建设,压实班子成员的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严格考核激励机制,在脱贫攻坚、强村富民的道路上锤炼一班人的为民意识、务实作风、过硬本领,用干部辛苦指数,换百姓幸福指数。用“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