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老先生,您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20年里,您对家乡还是那样的热爱与眷恋,家乡对您还是那样的感激和怀念。汪老,我要给您送上元宵、鸭蛋、螺蛳、虎头鲨,荠菜、萝卜头、马兰头,香烟、老酒、盐水鹅……,再捧上一杯龙井茶。
1997年5月11日夜,汪老食道出血,住进了北京友谊医院。12日、13日,又两次出血。14日得到控制,精神有些好转。汪老要看书,并让女儿从家里取来眼镜。16日上午,汪老想喝口茶水,便对小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谁也没想到,就在女儿回家取茶叶的那会儿,汪老静静地走了。汪老累了,他不需要什么了,只要一杯龙井茶。汪老给世界、给高邮留下太多的精神财富,临走只有一杯龙井茶。“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这是汪老留给世界最终的渴望、最后的声音(见:苏北《忆读汪曾祺》第21页)。
汪老是从高邮水乡走出去的,一辈子总是惦记着故乡。烟酒茶,伴随着汪老的一生。在汪老作品中,我们总能触摸到水的自然与纤柔,总能体验到茶的清香与温馨。汪老在《寻常茶话》中回忆:“他(祖父)看看我的字,我的‘义’,有时会另拿一个杯子,让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从此我知道龙井好喝,我的喝茶浓酽,跟小时候的熏陶也有点关系。”
汪老在《无事此静坐》中写道:“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悠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在茶水的洇润中,一篇篇佳作飘然而至。据对北京师范大学版的《汪曾祺全集》统计,收录小说125篇中,以高邮为背景的就有60多篇。在汪老的散文、诗歌中,写高邮的情怀、人物、街坊、故事、风俗、河水、食物等,依然比比皆是。汪曾祺和高邮,如同老舍和北京、鲁迅和绍兴、沈从文和凤凰、巴尔扎克和巴黎一样,故乡成了他们生命之根、寄托之源、创作之泉。在他们的心里和作品中,始终感受到故土的底色与脉动、欢乐与痛苦、传统与变迁。著名作家叶辛说:“汪老对家乡的热爱流露在他写的高邮作品中,又多又好。这在作家群中也不多见。汪曾祺无论是写人、状物、叙事还是写风光,以及透过家乡人的命运,写高邮这块土地都是很到位的。他从时代、故土、家庭、从师方面受到的教育、熏陶而形成的文学功底以及成果,后学者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对故园的回望,是贯穿汪老创作的主线、主题、主色调。汪老的作品总是贴着人物来写,贴着自然来写,贴着高邮来写。汪老所写高邮的那个年代,是一种特定时代的缩影。汪老所写的家乡人物,是世界艺术形象中的一组群雕。汪老所作的文字,是高邮湖湖滩上鲜嫩的蒌蒿。汪老的一些作品,被作为课本读物,走进了课堂,走进莘莘学子的心中。小学生在读,中学生在读,大学生在读,中外读者都在读;今天在读,明天在读,后天仍在读。评论不计其数,中外大学生、博士生以汪老作品为研究课题的毕业论文,还将一代代撰写下去。汪老作品中蕴涵着的积极、柔美的情感,如早春阳光般的温暖。汪老有关家乡的题材,像杯中升腾的水汽,丝丝缕缕、飘飘渺渺。经过汪老的“悠然独坐”“浮想联翩”,便活灵活现、稳稳当当地在作品中生根,在人们的心中扎根。阅读汪老的作品,如喝一杯龙井茶,香馥若兰,清高持久;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每读上一篇,每呷上一口,真是沁人心脾,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多少代人之后,汪老的作品,汪老笔下的高邮,依然青春勃发、阳光灿烂。如此熟悉高邮、热爱高邮、抒写高邮的,已经是前无古人,恐怕也难有后来者了。
喝不尽的茶,忆不断的事,抒不了的情,写不完的文。我端上热气腾腾的茶杯,敬敬天,叩叩地:汪老,请喝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