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读到小周周写的一篇随笔《运动会》,其中有两段话,差不多占据大半个篇幅:
“我们班的体育委员咸锦添跑得像离弦的箭,短跑冠军呀!我们在呐喊,在加油,为他们喝彩,为他们助威。
各个同学都发挥得不错,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很优秀的,但是也不能过于骄傲,因为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在这一次运动会当中,我们看出了同学们的努力和他们共同拥有的一个信念,那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当我把这些内容原汁原味地读出来时,全班同学笑声一片,有的前俯后仰,有的手舞足蹈,有的直揉肚子,有的用手指着小周周愣是没说出一个字,紧接着又是一气狂笑。小周周呢,左顾右盼,神色张皇,不好意思地挠挠后脑勺,讪讪而笑。
不久,狂笑声亦渐笑渐止,我便问大家笑什么。班长耿佳欣站起来发言:这不是写作文,这是领导讲话。不愧是班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周周这篇随笔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不过,我该跟孩子说些什么?模仿某领导捋捋头发,昂昂脑袋,叉起左手,挥起右手,嘴里不停地念叨:我们要研究,研究,再研究?显然孩子还不具有这样的生活气场,还不明白这些领导的装腔作势,颐指气使。但有一点,我必须告诉孩子,这种“口号式”作文还是少写点。
这次运动会,我班运动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加之拉拉队员呐喊助威、鼓劲加油,最终获得年级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回顾成绩,我们无法忘记那精彩动人的瞬间。副班长周心悦刚以较大优势跑完800米,就马不停蹄地参加跳高比赛,尽管筋疲力竭,但还是咬紧牙关,一次次地跨过横杆,最终获得第四名,这种精神岂不令人钦佩?女子4×100米接力,虽然四位选手的短跑能力不甚出众,事实亦如此,一人也未进入前六名,但硬是凭着默契的配合,凭着不服输的拼劲,从第一棒柏可云开始就凸显优势,到了第二棒耿佳欣、第三棒周心悦优势则越来越明显,直至最后一棒体育委员谈婧更是一马当先,傲视群雄。运动员的表现可圈可点,拉拉队员的表现也不容小觑,喉咙里像安了一个扩音器的谭啸一看到有本班比赛就带领大家摇旗呐喊,结果喉咙哑了,说起话来咿咿呀呀,两只手不停地比划。
这么多激动人心的场面,小周周为何熟视无睹、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口号”在作祟。可以说,当下的“口号式”作文就像细胞分裂一般呈几何级数增长。比如:
“如今的我们,无忧无虑,快乐成长,但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一定要不忘国耻,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共同谱写美好的未来!所有人都应该守望和平!”
“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初读还有点慷慨激昂,然则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很生硬,很别扭。这些语言多半属于单调、宽泛的空发式议论,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很难勾起读者的阅读共鸣。那么如何减少“口号式”作文?我觉得,其一,重视细节描写,比如这次运动会你的真实心理、动作、语言等。多写事件,少发议论,即便议论文,也尽量夹叙夹议,千万不要让议论、抒情性语言占据较大篇幅。其二,重视切入口,每次作文,我们的切入口不妨小一些,俗话说面面俱到有可能一面不到,要多站在自己的角度行文。比如写中国梦,有的孩子是《致祖国》《写给祖国母亲的信》,显然过于宽泛,写着写着就会出现“口号式”赞歌。如果改成《最重要的一课》《我有一个太空梦》《我为自己喝彩》,岂不更好一些?
总之一句话,说真话,行真文,抒真情,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犹如扑面而来的山风,凉爽宜人,清新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