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具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较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恰当、合理地进行直观操作,能让学生做的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比如:我在教圆柱侧面积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带有商标纸的罐头盒,我不作说明,让学生剪开商标纸,有的剪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剪成长方形。这时我问学生你们剪成长方形的是怎么剪的,学生说是沿高剪开的,其他的学生这时也知道了如果沿圆柱的高剪开就会得到长方形,不作说明就会得到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探索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老师指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动口表达,使学生既顺利地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
二、让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紧密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很注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组织与指导他们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学柴油桶表面积的时候,我让学生每人找一个旺仔牛奶罐,看看牛奶的罐有几个面围成,柴油桶就犹如牛奶罐,应由3个面围成,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学生就不会误认为是两个面了。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常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地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从而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渴望解决悬念的亢奋心理状态中,激发学生追根求源探索奥秘的兴趣。我在教学圆柱圆锥有关计算时,脱口就报出结果,学生感到很是惊讶,都问我是不是事先已算过,我说没有。还说你们也能达到老师的这种水平。学生来兴趣了,个个争着要我教给他们速算、巧算的秘密。因此,我举了一个例子,2×3.14×2×4+3.14×2×2=3.14×16+3.14×8=3.14×24=3.14×20+3.14×4=62.8+12.56=75.36学生恍然大悟,个个都说原来老师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因此,以后的计算,学生错误大大减少了,都是采用了简算的方法,学生不再说这单元的计算烦了,而且兴致极浓,每次做作业,像是比赛一样地进行,学生不但比正确率,而且比速度。
四、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胜心强烈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开展一些竞争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热烈紧张,有利于激发求知兴趣和培养竞争意识。当学生们精神松弛之时,我便常常酌情组织学生进行三至五分钟的小竞赛,可以组织选代表参加,也可以是全组都参加的集体赛。当场评出名次,奖励小★。别小看这一颗小小的红★,学生的竞争是多么地强烈,为本组取得胜利而欢呼,为失利而抱怨,事后还一一查找失利的原因。
五、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当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有的学生对“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提出疑问时,我反问学生,成正比例的两种量怎样变化,变化规律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列表格表示正方形边长和面积,通过自我观察反复比较,发现尽管边长在变,面积也在变,但它们的商也是变化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因此,学生通过自我比较而解决了疑问。可见当学生遇到疑问时,老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点拨、诱导、“架桥、铺垫”等等,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