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4月1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谈胃脘痛的中医论治
  高邮市中医医院  脾胃科  主任中医师  刘志冬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上溯《内经》典籍,下寻历代著述,源流一体,颇为重视治胃痛。胃脘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炎,胃癌及部分肝炎,胆管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均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临床上导致胃脘痛的原因很多,从中医角度讲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因饮食不节所致。当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损伤脾胃,尤其使胃气不调,失于和降,气血瘀滞,则引发胃脘痛。一因情志所伤,多由患者忧思郁怒,肝郁气滞,横犯胃气,胃气不利,气滞作痛,正如《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之发,民胃脘当心而痛。”在上述致病因素作用下,病久不愈,多致病情变化,病机转化,如肝郁胃滞,郁久化热,灼伤胃阴,出现胃阴不足之证,或者肝郁气滞,胃络瘀阻,导致血瘀气滞之证。更有病久寒化,脾胃阳虚,而致脾胃虚寒证。所以胃脘痛虽然病位在胃脘,实质上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在临床辨证时,注意区分病情虚实,病位之偏重不同,亦能施治有效,现将多年来对胃脘痛的证治总结如下:

  一、温胃散寒法

  适应症:感受寒邪,过食生冷,胃阳被谒,胃痛暴发,畏寒喜暖,呕吐清水,四肢厥冷,遇热痛减,舌苔薄白,脉沉弦或沉紧。

  选方:感寒致痛者用紫苏散、大建中汤加减。冷食致痛者用良附丸加减。

  处方:紫苏10g、桂枝10g、良姜10g、木香6g、吴茱萸6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炙甘草6g、干姜3g、乌药6g。

  二、消食导滞法

  适应症:饮食不节,食积停滞,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选方:保和丸、枳术丸加减。

  处方:焦三仙各15g、莱菔子12g、鸡内金12g、白术10g、炒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0g、黄连6g。

  三、疏肝和胃法

  适应症:肝郁不舒,横逆犯胃,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胸胁,舌苔薄白,脉沉弦。

  选方: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20g、炒枳壳10g、制香附10g、元胡10g、川楝子10g、木香6g、青陈皮各10g、黄芩6g、甘草6g。

  四、舒肝泻热法

  适应症:肝郁化热,邪热犯胃,胃脘灼痛连及两胁,烦躁易怒,口苦泛酸,嘈杂嗳气,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选方:化肝煎、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

  处方:青皮10g、陈皮10g、白芍20g、炒栀子10g、丹皮12g、黄连10g、吴茱萸3g、川楝子10g、元胡10g、煅瓦楞子20g。

  五、养阴益胃法

  适应症:湿热病后,胃阴被灼或肝郁化热,灼伤胃津,胃脘隐痛,口燥咽干,纳少便秘,手足心热,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选方:一贯煎、益胃汤、竹叶石膏汤加减。

  处方: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2g、石斛12g、白芍15g、生地20g、川楝子10g、火麻仁15g、甘草6g。

  六、活血化瘀法

  适应症:气滞血瘀或久痛入络,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夜间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选方:丹参饮、失笑散、膈下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5g、白芍15g、桃仁10g、元胡10g、五灵脂10g、生蒲黄10g布包、炙甘草6g。

  七、温中止痛法

  适应症: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胃脘隐痛,绵绵不休,泛吐清水,喜暖喜按,腹胀纳呆,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选方:黄芪建中汤、厚朴温中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党参20g、桂枝10g、白芍2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厚朴10g、吴茱萸6g、干姜10g、木香6g、炙甘草6g。

  八、健脾化湿法

  适应症:脾虚湿盛,胃失和降,胃脘闷痛,口粘恶心,纳呆肢重,舌红,苔白厚腻,脉濡缓。

  选方:平胃散、三仁汤加减。

  处方: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0g、陈皮10g、薏苡仁30g、白扁豆10g、藿香10g、白蔻6g、半夏10g、茯苓15g、泽泻10g。

  九、通理攻下法

  适应症:肝热胃滞,热结胃腑,胃痛牵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尿黄,舌质红,舌黄厚,脉沉弦。

  选方: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加减。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炒枳实12g、黄连10g、蒲公英30g、芒硝(冲)6g、甘草10g。

  总之,胃脘痛发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别,证有孰轻孰重之分,治有虚实寒热之殊。临床中应具体分析,辨证施治,方可获效。

  作者介绍:

  刘志冬,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曾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消化科、呼吸科。擅长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疾病的诊治。在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文艺采风
   第04版:精彩回眸
   第05版:盂城驿
   第06版:水利专版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11版:专版
   第12版:专版
中风康复的几个认识误区
浅谈胃脘痛的中医论治
体检为什么要检查肿瘤标志物
高邮报专版11浅谈胃脘痛的中医论治 2016-04-15 2 2016年04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