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徐晓思的22万字长篇小说《母亲望着我》在《钟山》2014年长篇小说B卷发表后,因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画面和碎片式结构,引发热议。
圈内作家说徐晓思叙事细节太实,属于非虚构类作品;圈外读者叫好,夸小说耐读、有味,构成反差。
《钟山》编辑部对徐晓思的作品持肯定态度,近期推出徐晓思长篇非虚构散文《美味里下河》(载《钟山》2015年长篇小说B卷),2万余字,同年“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散文卷(小说家写散文)全文收录,与国内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同登卷首,可见对徐晓思的重视。
徐晓思是一位充满艺术个性和注重更新写作观念的作家,同时注重语言的打磨和修饰,在朴素、简洁的生活化、原生态的语境中自然呈现一种独特的水乡文化和生活风景。《美味里下河》叙述里下河高邮车逻和湖滨一带与“吃”有关的《美味难得石板皮》《难得糊涂的糊涂呆子》《雪中送炭——豆腐渣拌麻菜》《晚得芦蒿一家家》《跳动的月光——银鱼子》《逃跑的螺蛳》《歪子好》7篇故事和人文景象,可每篇分开看,也可合起来看。因为是写吃的散文,人们自然想起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写的与吃有关的若干美食散文和随笔。汪老的文章是自然的真性情流露,剧本、小说、散文和诗飘逸着“汪氏风格”,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徐晓思是1975届返乡高中生,种地当民办教师,上师范民师班,从村小教师一步步上升为全国优秀教师,他的小说、散文没有学院派作家的固定模式,倒是多一些原汁原味的里下河水乡的“乡土气息”,其中有些故事是作家童年亲历亲见的场景,读起来更有现场摄像的直播感和诗意。
徐晓思幼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失去母亲、文革时期失去父亲,经历困难时期饥饿,一路挣扎、苦熬和奋斗,如今成为一名教授级特级教师、作家,他的散文更多是非虚构的人生体验、故事和画面。“大淖”是汪老写故乡高邮小说的文学坐标,勤奋上进的徐晓思也从汪老、苏童等大家的写作路线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文学源头——南澄子河、西杨庄和湖西草滩。南澄子河位于高邮城南,东西走向,河堤两岸连结若干村庄,湖西草滩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高邮湖一部分。南澄子河很长,连结里下河地区的大片肥沃的土地和无数个自然村落,隐藏若干与人性、伦理和文学有关的乡村往事。徐晓思经历了生存的历练,甚至磨练,做过多年村小教师,懂音乐、书法和美术,拉二胡、吹笛子及把玩多种民间乐器。他给学生理发教学生理发,这是农村小学、初中教师必备的功夫。学校让农村学生学到实用的本领,才能招到留住学生。徐晓思以教孩子学二胡学理发吸引孩子读书考出好成绩。他从村小走到乡校、教育局机关,一路走来,文学素材一路跟来。他和汪老不同又同,汪老是正统文化人,没饿过饭,徐晓思饿过饭。徐晓思和汪老同的都是在知天命之年文学的才华井喷式地爆发出来,而且都是主动确定了自己的文学目标和方位。
汪老写故乡高邮美食著名的散文之一《咸菜茨菇汤》,那“冬日里飘着淡淡香味的洁白的咸菜汤”,吸引无数读者对恬静、平和和简约生活的向往与祈盼。徐晓思的《美味难得石板皮》《难得糊涂的糊涂呆子》,是另一种纯朴、本色和粗放的乡村民间食物的原生态写照。“石板皮(野生小鱼)”“糊涂呆子(野生虎头鲨)”,在饥饿年代陪伴幼年过早失去母爱的男孩度过了珍贵的快乐的童年时光。作家童年在家乡南澄子河边的小沟和内圩里靠捕到藏在水沟和泥里的小石板皮鱼和虎头鲨鱼填饱肚子得以活下来。独特的童年视角,让读者抚往惜今,通过自然灾害的饥饿年代的对比,感恩城乡经济改革带给全国农民、城市居民的福祉。城市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高楼建设带来的污染和乡村小河、围圩的消失,虎头鲨、石板皮鱼的踪迹难寻,作家提醒保护里下河产粮区的河道沟圩的自然生态平衡和水环境。
徐晓思精通书法、琴艺,他笔下的“豆腐渣拌麻菜”一菜,让我想不到他还是厨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