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迈进科学的殿堂,走向知识的高峰。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一、培养学生有序地领取实验器材的习惯
学生听说科学课有实验操作一般都表现得很兴奋,对实验材料特别感兴趣,在老师没要求开始做实验的情况下随便动实验材料,而忽略了老师的实验指导。如果完全依靠孩子的自制力而不去接触实验器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就要求教师对实验器材提供的时间要动一动脑筋。课前可以从学生中选出认真负责的担任实验小组长,课上把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放到一边,让小组长在实验前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来领取实验器材。这样既规范了实验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但实验器材分发下去后仍有极个别的学生对实验器材特别感兴趣,未经得老师的同意拿来玩弄。为了纠正他们这些不良的实验习惯,这些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就让他们充当观察员或记录员,看着别的同学动手操作心里肯定着急,这样下次的实验他们就不敢随便乱动实验器材了。
二、培养学生有序操作实验的习惯
(1)实验前先动脑:学生的操作实验,在动手之前,一定要动一番脑筋。让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自己弄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应该注意什么等等 。
(2)实验中规范操作、正确观察:学生在弄清操作程序的基础上,还要能正确使用各类仪器。如弹簧秤,天平的调零,温度计的使用,线路的连接,滴管的用法,导管的连接,洒精灯的使用,显微镜的调光等等。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做到前后不颠倒,操作不随意。
没有观察,就没有实验,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其实,观察人人都会,但正确观察却不那么简单。小学生对实验观察带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往往被某些新奇的观察所吸引,而忽略观察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一是做到有目的地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观察前就应让学生明确。 二是做到细心地观察。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明察秋毫。 三是做到有重点的观察。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能发现。 四是做到有序地观察。“序”是教材的逻辑顺序。从易到难,快慢适度。
(3)实验后认真记录:每次做实验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做到不拼凑、不抄搬、不涂改。如数据不合理或现象不明显,则要检查原因后重做实验,重测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培养学生整理实验器材的习惯
实验结束要规范进行仪器整理。严格要求学生有序拆除,有序清洗,有序安放,对乱摆乱放、丢三落四、一走了之的行为要进行教育并及时纠正。假如学生没有清洗器皿的习惯,做完实验后,扔在一边,溜之大吉,那么下一次实验绝对没有人有很大的兴趣来做清洗工作,而且实验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器皿要洗刷干净后按序摆放,试管洗净后要倒立在试管架上,试剂瓶盖及滴管不能张冠李戴;将桌面杂物清理干净,废水废药集中倒到废液缸内,报损仪器要报告老师,填写报损单,及时处理等。
总之,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一个比较烦琐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从细微之处做起,逐步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