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二五”,辉煌的五年、奋进的五年、澎湃激荡的五年,也是高邮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团结拼搏,攻坚克难,主动适应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社会文化事业取得新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幸福指数有了新提升,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高邮”、谱写“中国梦”高邮新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报从即日起推出“辉煌‘十二五’·高邮故事”系列报道,与您一起尽览高邮五年来的辉煌。
这是奋进的五年,这是辉煌的五年。
“十二五”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审时度势,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经过五年的努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取得了人民满意、社会认同的新业绩,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预期目标和任务。预计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7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8倍、2.2倍、2.6倍、2.3倍和1.9倍,年均分别增长12.7%、18%、21.3%、18%和13.6%。“十二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至201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08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5682元,与“十一五”末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近13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提高近7000元(最新统计口径)。我市还连续9年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经济总量与效益质量同步提升
经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石。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实现量质并重这一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面前,市委市政府凝聚起83万高邮人民比黄金更宝贵的信心,坚持走经济总量与效益质量同步提升之路。“十二五”期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12个,其中10亿元项目37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216个,其中10亿元项目23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63.3亿元。从建设速度看,建设周期逐年缩短,平均建设周期从2012年前的3至5年缩短到1至2年,建成了江苏省唯一的高性能电池产业基地,航天水力、长江新能源、中信戴卡轮毂等一批“央字头”“国字号”的企业落户我市。秦邮特种金属项目从2013年投产以来,累计实现开票销售160亿元以上,华翔多元素合金铅项目2014年纳税1.3亿元,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分别创我市工业企业开票销售、纳税新高。一大批重大项目的精彩出列,推动了主要经济指标的稳步增长,更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轻、调新、调高和调“绿”。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获批省创新型试点市,推进了“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产城融合。与此同时,我市持续推进工业创新战略,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超300个、新建扬州市级以上“三站三中心”88个,其中院士工作站4个,南农大等6家高校在邮设立了技术研发分支机构或高校研究院。润华科技、德运塑业、曙光电缆、华富储能等8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引领更多企业掘金资本市场。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发展经济中突出生态优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一票否决非“绿”项目,把大自然赋予的交归自然;把老祖宗留下的,留给子孙。高邮走上了绿色发展、共享自然之路,先后创成国家生态市、省园林城市。目前,全市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508.15平方公里,总面积和占比列扬州市各县市区第一。围绕南水北调北澄子河国控断面达标,投入约10亿元扎实开展水污染治理工程,全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同时,我市还成功打造了市河清水走廊,既让城市变得“不淹不涝”、美不胜收,更让水环境变得更加优良。
PM2.5值达标,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治理大气污染,让呼吸更畅、空气更清,秸秆还田和禁烧综合利用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与此同时,我市以壮士断腕之勇,关停一批污染企业和一批城区小锅炉,空气污染物年均值均符合二级标准,连续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每年近300天。
“十二五”期间,我市借助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把旅游业确定为永久性基本产业,切实保护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性推进高邮湖开发,实施了一批生态旅游项目,不断调“绿”产业结构,使水做的高邮变得更清纯、更靓丽、更怡人。如今的高邮,让水流进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城市形象与人居环境和谐统一
我市是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城市的精气神。“十二五”期间,我市以人为本,按照保护古城、建设新城、提升老城的发展思路,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先后完成了北关河风光带、市河整治、S237城区段绿化、盂城驿景区扩容等一批重点工程,使城市变得更有品位、更有内涵、更有神韵。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成投运了实验小学东校区、中医医院新院,建设改造了海潮路、珠光路、屏淮路南延、武安路东延、蝶园路南延、健民路东延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工程,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城市功能更趋完善。整治出新了102条后街后巷,4个老旧小区以及城区多个农贸市场;连片改造棚户区91.5万平方米,近5000户居民喜迁新居;实施市河、东门大沟、南海子河、北澄子河上段等城市河道改造工程,让百姓笑意写在脸上,生活更加幸福。
2014年,我市全面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城同创”倒逼了城市品质的提升,创新彰显出人文之美,创建创出了干部的合力、民生幸福的改善,创建让群众更有获得感。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高邮将在沿河地区率先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