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了我们秦家垛秦氏的两份支谱,两份支谱都是关于我们秦家垛西南支脉的,一份是秦隆川续修的《秦氏家谱西南支谱》,一份是我的堂兄秦一培续修的西南支谱。
秦家垛秦氏原有四个份,即四个分支,分别为东份、中份、西份、西南份。其中中份和西南份门户最多,族份最大,人丁兴旺。这些“份”都以方位命名,是何道理?我曾请教过村上的老人,解决了心中的疑虑。因为这些“份”中人家都分别居于村中的某一方位,如中份,该份中的人家相对居于村的中央,西南份则居于村之西南方位。
现在的秦家垛,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秦氏家谱。以前祭祀祖宗,一些份上的人家中堂上挂过卷轴,上面所列的祖宗不过五六代,再向上追溯,比登天还难,无根无据的,总不能胡诌出几个祖宗的大名小号吧。罢了,罢了,后生只有惭愧的份。
盛世修谱。可喜的是,东份和西份有人带头修谱了,遗憾的是,所修出的谱系,也不超过五六代、六七代,成了名副其实的“断代史”。
然而,遗憾的同时,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西南支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续修,上至元化公(秦少游之父)下至刚生下来的娃娃,都大名在列,辈分有序,略无缺漏。
前已表述,这两份支谱的修谱人都是在前谱的基础上续修的。谱上所记,根脉相传,没有断裂现象,是可信的。第一份支谱的修谱人秦隆川(约 1875——约1945 年),秦少游三十三世孙,乡村塾师,闻名乡里,曾参加过科举考试,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功名。他修的谱没有具上日期,但从谱中人物的简介中还是可以考证出所修的日期来。如秦芝银(笔者五叔),谱中记载为:“秦芝银 参加 军”,显然,这位塾师对当时的军队名称还不熟悉。我去五叔家问过他,他于1944年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过三等功一次,在一次战斗中一只手指受伤,部队为他发了伤残证,他入伍时,参加的是新四军,新四军和八路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的队伍。秦一培的续修弥补了这一空白。
第二份支谱续谱人秦一培(1942——2008年)系秦少游三十五世孙,人民教师,教过耕读和小学,后在镇教育办公室工作至退休。刚退休那一年,他不幸被查出肺癌晚期,手术后的第二年,身体稍有好转,他就考虑要将我们西南份的支谱续修一次,他说过,谱序断了,既对不起列祖列宗,又对不起子孙后代。家人及邻里劝他,不要烦心劳碌,保重身体要紧。他则坚决地表示,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在生命结束之前,再干一件有益于我们秦氏家族的事,死也瞑目了。
一棵大树,年深日久,根系庞杂,一个家族的世代繁衍,也是枝枝蔓蔓,支脉众多,何况,一个风烛残年之人,身心俱疲,要完成这样繁杂的工程很不容易。看病将家里的一点积蓄都花光了,要修谱,还需自筹经费;再说,现在的人口流动性大,有些人家举家在外地落户,不通音信,要了解这些人家的人口、人名、婚配等情况,颇费周折……但困难难不倒铁心干大事的人,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一份来自他用毛笔书写的厚重的家谱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功告成的那一年是2005年,转眼间,时间过去10年了,我的堂兄也仙逝8年了。
我想,有支谱在,总谱还是可以修成的。有份完整的支谱作脊梁,其他支脉溯源而上,都先拿出自家份上的谱系来,千条江河归大海,最终,秦家垛秦氏总谱就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