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呆板的、重复的作业训练模式在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学生的厌学、惧学情绪。笔者从事一线基础教育工作多年,深知,大部分学校的学生除了导学案外,往往还有统一配发的同步练习、补充习题和相应的试卷,学生的负担过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在作业环节为学生减负增效值得我们探讨。
现阶段,初中物理在作业布置和批阅环节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作业量多样重。为巩固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地毯式”作业轰炸。开放性和具有思维价值的习题偏少,同类习题颠来倒去练习多遍,最后造成学生审题不清、做题不细,条件反射式地填写答案,缺乏思考,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为降低。
作业缺乏层次。布置作业“人人平等”,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学困生“吃不了”。所有学生要完成一样多的作业,无形中使学困生疲于作答,导致他们抄作业或者索性破罐破摔,直至放弃物理。而对于优等生来说,长期缺乏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最终导致攻坚力疲软,战斗意志下滑。
作业样式单一。“书面作业”是学生每天的作业形式,埋头疾书是每个学生做作业时的写照。然而,探究和实验才应该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重笔头、轻动手,不仅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而且由于“轻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如何进行物理作业有效设计?个人以为,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出一些多元化、层次化的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以下一些经验和方法:
作业质量态度化。美国作家罗曼·文森特·皮尔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物理虽然是理科,但有不少的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需要识记。布置这样的识记作业能让学优生加强理解,也能让学困生复习巩固。所有学生都能完成高质量的作业,前提是只要他们的态度足够坚决。
精挑细选常态化。作业是知识的发展与能力的延伸,但不能一味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我们可以在试题库中精选各类习题,有选择性地布置给学生做,让试题的针对性加强。就好像吃饭一样,只有搭配合理,才能营养均衡。如有必要,还可以将批阅过程中发现的错题加以整合,布置给学生,这样作业的针对性就更强了。
作业要求分层化。可以把班内学生分为几组,每组搭配“优学生”(A类)、“勤学生”(B类)、“助学生”(C类)等,A类学生帮助C类学生,解决多数题目,B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如有必要,再通过老师来解决。这样既能帮助学困生,也能促进中等生,更能锻炼优等生。作业设计中,把题目分成“基础题”和“拓展题”,如果是一些有难度的计算题或分析说明题,那么则可以将一道题肢解成难度递进的若干小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过努力后能完成部分或全部小题,是会有成就感的。
作为教师,要将作业精确制导,避免地毯式轰炸。首先要精读课程标准,把握命题动态,果断删添。其次还要将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渗透,此举既降低作业难度,又可以检查学生听课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课后错题纠正的时间。
作业形式多样化。“开发型作业”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有一次,笔者精心编了一个《小分子大闹宇宙》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讲,学生对分子和宇宙的印象加深了,也知道了微观与宏观的联系。此后,引导学生编了小故事《对决》,讲述的是磁铁用自己的磁力把铁屑吸了过去,然后对着旁边的通电导线说:“小样,你能么,这叫磁化作用。”通电导线也不示弱,跑到小磁针面前,说:“把你的N指向我。”小磁针立刻指向了它,对磁铁说 :“咋样 ,牛什么?这叫电生磁。”磁铁一看,上去就打通电导线,通电导线见情况不妙,撒腿就跑,磁铁在后面穷追不舍道:“喂——别跑,我还能磁生电呢!”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学生们听得很开心,知识点记起来也轻松。
我们还可以依据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采用“实验型作业”来代替部分书面作业。比如: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内容前,布置预习作业“怎样让鸡蛋浮在液体中”;在学习气体压强前,让学生在家里体验“茶杯吞蛋”的现象等等。这样简单易行的实验在家里可以独立完成,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和作品,既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在每一个假期,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实践型作业”。比如通过参观世博馆、社区实践等,结合物理知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分组任选一个主题,进行观察、调查、研究并写出实践报告。这样既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生活热情。
告别“地毯式”作业轰炸,通过有效的物理作业设计,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且能让他们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滋味,这是笔者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和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