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节作文课,秦老师让同学们回忆与他人的对话,进行一次语言描写。马小跳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刷刷刷”,不一会就写好了。秦老师过来一看,“扑哧”一声笑了。原来马小跳是这样写的——早上,我看见李阿姨,她问我:“早饭吃过了吗?”我说:“吃过了。”李阿姨问:“什么早饭?”我说:“包子。”李阿姨问:“什么包子啊?”我说:“肉包子。”李阿姨问:“几个肉包子啊?”我说:“6个肉包子。”李阿姨说:“你吃得还真不少。”我说:“是吃了不少。”见秦老师发笑,马小跳的脸红了。秦老师微笑着说:“别急,今天老师就跟大家讲一讲怎样让人物语言更精彩,你可要认真听哟!”
一、语言要符合人物性格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性格的直接透露。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表现。《三顾茅庐》中,在去往茅庐的路上,因为性格的不同,张飞和刘备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非常粗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这样的话只有张飞说得出来。而刘备的“生气”则能突出他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性格特征。同样是被同学弄坏了玩具,性格温和与性格急躁的同学说出来的话也是不一样的。性格温和的同学,可能只是笑笑说“没什么关系”;而性格急躁的同学可能会吹胡子瞪眼,大声叫嚷道:“谁,是谁把我的玩具弄坏了!”所以,我们在写人物语言的时候,一定要将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二、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兄弟俩要分家,闹了几天也没有分清,就请来厨师、车夫、裁缝、船老大来说和。四个人觉得很麻烦,便在厨师家商量了一下。一个说:“我看咱们要快刀斩乱麻,别碗了锅了分不清。”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偏,要针进去线也要进去。”一个接过话茬说:“咱以前也没有管过这号事,这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了。”一个极不耐烦地说:“我看别在这啰嗦了,还是到他家再见风使舵吧。”同学们能根据人物语言,猜出说话的是谁吗?没错,只要一读,就能知道了,分别是厨师、裁缝、车夫、船老大。因为这四位都是“三句不离本行”,他们的话都跟自己的职业身份特吻合。反之,如果这样写一位农民赵大爷——不识字的农民赵爷爷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食盐的化学名称)放得太多了。”显然,赵大爷说出的话文绉绉的,那就失去了人物的真实性了。卖什么吆喝什么,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语言一定要符合其年龄、性别、身份、职业、文化修养等特点。我们平时作文中出现的人物大多为普通人物,生活中他们怎么说,作文中就要怎么写,力求语言与人物身份相吻合。
三、语言要结合神态动作
有些同学在写人物语言的时候,缺少神态动作的描写,总是简单地写“我说”、“你说”、“他说”,这样的文章写出来就很干巴、乏味。一个人在说话时,总会伴着一些动作、神态,把它写出来,不仅能加强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还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诺贝尔》中: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这段语言前的动作描写,将成功后狂喜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再如《三打白骨精》中:悟空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一个“笑”字,神态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孙悟空面对白骨精时的自信和乐观。前面马小跳的语言描写,如果这样写:“李阿姨关心地问”、“李阿姨微笑着说”、“我不好意思地说”……加上自己和李阿姨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就会生动得多了。
四、语言提示语要有变化
在写人物语言时,还要注意到提示语的变化。《船长》中有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快救克莱芒!”船长喊道。这段话中人物语言的提示语有在前、在后、在中间,还有的地方直接将提示语去掉了,这样更能突出当时情况的危急和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的品质。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调整提示语的位置,这样会让语言描写更生动活泼。
听了秦老师的讲解,马小跳恍然大悟,连连拍着自己的脑袋,笑着说:“没想到语言描写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啊,我这就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