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邮服装界提到刘庭权,大家都是熟悉的。他在国有企业高邮市服装厂工作过若干年。1993年,随了老家在马棚的妻子,到马棚创办了一家服装厂,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说不上顺风顺水,也没有过大起大落,企业一直平稳地发展。用刘庭权话说,发不了大财,日子好过。
可是,刘庭权却又走上了一条与服装毫不相干的产业之路。
2010年的某一天,镇长请他陪自己到某村的渔塘看一下。镇长指着一大片养殖区域说,马上镇里要对这一片水域进行流转,发展规模养殖。
一旁的刘庭权说,全部包给我。
镇长正为规模发包犯愁,听刘庭权有意为之,很高兴,“包给你,好啊,你脑子活,又有资金,镇里再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一定比现在搞得好。”
刘庭权就这么一说,根本没放在心上。谁知镇里当回事了:身边的资源,怎会轻意放过,并就刘庭权承包养殖召开专门会议,加以推进。
刘庭权骑虎难下,说,“包就包,但我不能只包渔塘,还要包一些农田,要做就做大。”
刘庭权决定进军农业。家里人坚决反对,说,服装搞得好好的,人头熟,路子熟,工艺熟,赚钱不多,但稳当。要搞什么农业,农业的风险多大,你知道吗,有几个农民发财的,你不是找死吗?
朋友们认为刘庭权是开玩笑,是一时兴起,你刘庭权是城里长大的,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你知道农业的水深水浅吗?如果农业这么好搞,还轮到你刘庭权?要是你个旱鸭子也能趟水,农民大可不必到城里打工,都回家种地好了。
家人的劝说,朋友的意见,出发点都很好,都是怕他一个猛子栽下去出不来。刘庭权心里清楚但决定了就不再改变。他说,我原来也不懂服装业,是一点点学来的,搞服装的很多,而一路走下来的很少,我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小有成功的,用学习服装的态度和精神从事农业,不怕农业搞不好。
态度坚决,言之不谬。
2010年底完成土地流转,注册资金一千万元,成立扬州市唐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庭权站在服装业的高台上,腾身跃向第一产业。
刘庭权从服装业跃向种养业,确实是惊人的一跃。这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到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的调整,刘庭权能调整过来吗?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看起来,似乎也不复杂。渔塘里养鱼,农田里种植。养什么,种什么,大有讲究。随心所欲,或者跟风走,都要付出代价。这是刘庭权后来悟出的道理。
他听说养泥鳅赚钱,就跑到安徽购买泥鳅苗,可十万元泥鳅苗被老鱼塘里没清空的大黑鱼吃得精光。
他看到市场上鲫鱼价格高,便养鲫鱼,可是,一旦上市,价格暴跌。养在塘里每天烧钱,拿到市场上不划算,成了烫手的山芋。
他还曾在冬季养鹅,一千只毛绒绒的鹅苗,用大功率的电灯取暖,每天夜里起床侍候,死了一半不说,待鹅养成,价格低得要命,一气之下,不卖了,天天杀给服装厂的工人们吃。
二百多亩葡萄,第三年挂果,卖了接近二百万元,可第四年,开花季节天天下雨,只卖了七十多万元 。
这些情节简单的故事,只是刘庭权四年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小很小的情节,其艰辛与不易,当然不是这些提纲式的故事所能够反映的。
刘庭权说,四年来,每天只在服装厂待一两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都在农田里。农田里的事太多了。以前,还常常打打牌消遣消遣,现在坐不下来玩,心思全在鱼啊果啊上面。二十多年服装上赚的钱垫上去了,只看到小小的回报。今年三亩草莓卖了十万元,效益不错,不需要外卖,都是客人自摘。如果气候好,葡萄也应该是大年。鱼类品种,正在调整,效益如何,还要看市场。
他还借邻近地名为自己的承包地起了一个“唐墩农庄”名字。他津津有味地自誉,这个名字好,墩里有土,农业离不开土。
家里人为他着急,弄这些有什么用,赚到钱是真的。朋友们也常常关心,甚至有人劝他收手。
开弓哪有回头箭。刘庭权非但没有灰心丧气,言语中透出坚定的信心和美好的希望。
他说,这几年确实不能算成功,但不成功的因素很多,有人为的,也有市场的、自然的,我毕竟刚进入农业,属于门外汉,不缴点学费,哪会长知识。也要看到有利的方面,农业是人的命根子,永远是朝阳产业,只要路子对,产品好,不愁不来钱。我的农庄在省道边上,与清水潭度假区仅一路之隔,汤罐水也会被带热的。一个新的规划在刘庭权心中酝酿,他要建造一座高标准的玻璃温棚,还有生态餐厅,对农庄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配套建设。很显然,刘庭权想在1×3上做文章,也就是不仅要发展种养业,还要发展旅游休闲业,用优质产品和优良环境将游客吸引来,又通过游客将农产品带出去。
刘庭权沐浴市场的风风雨雨二十多年,有独到的眼光,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发展规划很有胆略,适度超前。他所面临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资金、技术、策划、销售,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制约因素,克服不了就捆住了手脚。
笔者佩服刘庭权的惊人一跃。他从服装加工生产到承包一千亩土地(六百亩鱼塘,四百亩粮田),确实是惊心动魄的一跃。他的一跃,说明农业是有吸引力的;他的一跃,为众多人踩出了一条路,为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提供了借鉴;他的一跃,规避了农民小户生产经营的风险;他的一跃,也可以回答一些人“谁来种地”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