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张叶沟河最南端与玉溪河最东端及盐邵河三河交汇处,有一个叫邱墅阁的地方,记得上世纪70年代后期,陆路交通不便,还是几岁顽童的我随家里大人出门去上海,每次总要从羊肠小道步行到这里集结,从傍晚守候到半夜搭乘盐(城)邵(伯)班客轮,再由邵伯转船到镇江,再乘火车前往上海……因此,邱墅阁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
近日,邱墅阁横跨玉溪河的老桥被申报高邮市文保单位,单位领导派我前往邱墅阁收集相关图文资料,借此机会,我特地前往邱墅阁故地重游。
站在邱墅阁河岸边灯塔平台上,邱墅阁周边景致一览无余。“十”字形河道在这里清浊交汇,盐邵河在这里呈“L”形的河面上,不时有拖船经过,留下阵阵卷浪拍打着驳岸。 “十”字形河道南两岸属江都真武(原真武、滨湖),北边两岸属高邮卸甲(原八桥),邱墅阁便是由北边、西边各有一座桥连接两岸形成的小村落。
沿着邱墅阁横跨玉溪河老桥北端的青石台阶而上,向西望去,近处青砖小瓦的邱墅旧供销门市、小集贸市场及各式老店铺房屋还在,但已显得一副萧条冷清的样子,而远处的民宅楼房却成排气象新。在我童年记忆中,邱墅阁可是车水马龙、一派热闹的景象。当时,这里好几间房屋的供销社门市内,商品可谓是应有尽有,但在那个年代,门市里边的布、油、糖等商品需要相关票证才能买到。记得当时邱墅邮政代办点是很忙碌的,好多邮包都是从这个代办点中转,尤其是春节前,除了信件来往,乡下寄出的多是盐制的鸡鸭鱼肉,外边汇来的多是报刊、包袱、副食品和汇款……再者就是小吃店、客栈、酒家、理发店、浴室、小诊所、粮店、竹器店、农贸集市,听大人们说,这里平时跟小集镇一样,很喧闹,也很有知名度。
在邱墅阁横跨玉溪河老桥南端,站在桥上南望,我儿时等候盐邵班客轮的旧码头和客栈还在,只是连接码头的青石台阶因人迹罕至,已杂草从生。旧客栈房屋已经过整修,被转用为个体杂货店。
我儿时记忆中,邱墅阁码头是我们这儿乡下人外出的便捷集结出发地,那时陆路交通不便,水上运输很是兴旺,高邮南片乡镇人员外出大多首选邱墅阁。于是,我每次随大人在此码头等候轮船时,就会看到肩扛担挑、背着包袱、提着篮筐从码头上下的人们的匆忙身影。在码头客栈等候,就会听到人们等得心焦的絮絮叨叨怨声。而每当轮船误点至深夜,大家等得睡着了,我又会听见河水拍打着码头的哗哗啦啦撞击声。当一声汽笛长鸣,候船的人们又匆匆忙忙收拾好各自的行囊,飞也似地聚集至码头上,凭着早早就购买好的船票有序登上架在码头上的跳板,乘船去向目的地……
从儿时到小学快毕业,我几乎每年都会从邱墅阁码头随大人赴上海与在那里工作的爷爷相聚。后来,爷爷去世了,邱墅阁码头淡出了我的视线……1986年,父亲带我去扬州瘦西湖玩,我再次从邱墅阁码头乘轮船。从那以后,由于陆路交通发达了——邮汉路、车八路,京沪高速设立了八桥出口,加上车樊路、周八路等四通八达,邱墅阁附近新建了玉溪大桥,从邱墅阁过往的人少之又少,邱墅阁以及那青石码头成了人们遗忘的角落。
而随后一度作为跨盐邵河“L”形河面,与对岸东渡口相望的邱墅阁码头,在盐邵河西侧南岸邱墅阁连接江都真武的公路开通,邱墅阁渡口被上级责令停用,邱墅阁码头从此也就寿终正寝了。
邱墅阁的兴衰反映了时代的进步,邱墅阁周边农家别致的楼房、门口停放着的一辆辆私家车、一条条通往远方的平坦水泥路以及不远处八桥新型集镇的车水马龙,似乎在与邱墅老桥、青石码头、老客栈进行了跨时代的PK。我不禁感慨:这不是一个奋进多变的时代、一个追梦圆梦的时代的真实写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