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儿童时代是在小人书的环境中长大的,可以说没有小人书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小人书主宰了我们这代人的阅读记忆。但随着时代变迁,小人书逐渐远离了我们。而当它重新回到人们视线时,却成为了一种收藏品。
那时侯没有电视机没有游戏机,也没有热闹的儿童乐园,我们有的是小人书。小人书,就是连环画。是一种采用一图一文的创作手法连续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读物载体,从20世纪初,逐步在市井间流传,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在那个娱乐生活匮乏的时代,一分钱租一本小人书,能够美美地看上好长时间,这成为许多目前已是中老年人难忘的回忆。那时的我们每得到少许的零花钱,大部分都送到书摊上去了。新巷口的曾老头书摊,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小人书的品种比较齐全。书摊地处繁华地段又邻近学校,每逢节日、星期日抑或放学后,这里总是门庭若市,小凳子上挤挤挨挨的坐满了看小人书的小朋友。
小人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就是不识字的“大老粗”对应着画面也能猜出个六七不离八。谁在圆明园放的火,谁在上甘岭上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谁又从一个杂货店小伙计成为大数学家,小人书就像不说话的老师,给了我们最初美与丑的鲜明标准。还有很多的文学名著都改编成小人书,最有名的像《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它们使我早早地熟悉了历史,增长了知识,接触到文学。鲁莽的黑脸张飞、奸雄的白脸曹操、威武的将军赵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井阳冈上打老虎的武松……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就仿佛活跃在我们的面前。《罗盛教》《上甘岭》等还让我们认识了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
小人书店的门面一般都不大,也就一小间,有的还附带卖其它物品,坐店也是一个人的“坐地虎”。书架十分简陋,木板钉上木条,相隔着小人书的距离,并用橡皮筋从中拉着以防小人书掉落,一本本小人书整齐地摆着,想要看哪一本一目了然。现场看小人书一本一分钱,薄一点的两分钱三本。店主会不时地瞄住大家,不准换着看,也防着偷书。我们人小鬼点子也大呢,趁着店主稍不注意书就换开了,这样,两分钱可以看到四五本,有时候一个下午就混下来了,有的家长寻找小孩,跑到小书摊上常能逮个正着。看小人书丰富了知识,也有了与小伙伴吹牛的资本,大家会围着你听你绘神绘色地讲故事。我小时候喜欢画画,每当看到小人书上有独立的人物画面,我就会放大比例将其临摹下来,贴在堂屋的板壁上,来人见到都要称赞几句。
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以及日本动漫书的引进,人们对连环画的依赖开始消逝。连环画载体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走下坡路,读者越来越少,画连环画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我们在小人书的陪伴下渐渐长大,而小人书又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我们。现在逛书店再也见不到琳琅满目的小人书柜台了。小孩子的玩具层出不穷,应接不暇,动画片、手机、IPAD等成了儿童心目中的新宠,谁还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把几本小人书当作最大的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