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教材,形成意识,增强学生参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广度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一要看学生参与的人数是否是大多数,是否涉及到学生的各个层面;二要看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上是否有保证。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尽可能地让学生主体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知和想象大胆地、自由自在地通过绘画的形式、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每堂课,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如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13课《我是一只小小鸟》的教学片段:
师:“让我们学着鸟语,变成一只鸟儿一起体验鸟的奇妙世界吧!”
学生们来了劲:“叽叽!”“咕咕!”边叫边做出鸟的不同姿态。
师不由得也兴奋了:“多么清脆悦耳的鸟叫声,这是什么鸟呀?”
生1:“是布谷鸟!”
师又走到另外一个学生那儿:“你又是一只什么鸟儿,正在对我们说什么呀?”
生2:“我在说,你喜欢我吗?”
生3:“我在唱,我们学校真漂亮!”
生4:“小鸟在说,妈妈你真辛苦,我自己来捉虫吧!”
生5:“我在说,不要来打我们,我们是你们的朋友呀!”
……
片段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流淌着真情。教师提出的话题引起了学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叙述他们的见解。这样的互动方式,使课堂形象生动,有参与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一幅幅感情真挚、想象力强的创作构思随之孕育出来,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激情,提高学生参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深度
课堂是学生主体参与功能发挥的最佳场所。创设课堂的最优环境,是强化学生主体参与的关键。在教学中让学生主体参与,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把学生引进教材,自我捕捉知识,学会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要看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所解决的问题是否是深层次的问题,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
如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10课《我造的车》一课,这堂课的重点是学会做汽车,通过尝试,点拨,学生清晰地了解了怎么做小汽车,解决了重点。在尝试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是用卡纸做小汽车车轮的,很多转不好,属于车轮制作技术不到位,所以我创设了一个情境:
师:我们都尝试做了小汽车,那现在大家一起来玩一玩小汽车。动一动,你的小汽车会转吗?(学生推小汽车,有些会转,有些不会。)
生1:老师,我们用卡纸做的车轮,转不起来。
师:哦!是吗?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车轮不会转或很难转的原因,怎么改进?大家可小组讨论探讨:为什么有的车轮能转动,有的车轮不能转动?为什么有的车比较稳固?有的车不够稳固?
生2:我们认为是车轮的卡纸太薄了,应换硬一点的纸做。
生3:我们认为车轮与支架插牢了,应把大头针拔出来点。
生4:我们认为是卡纸做的车轮上面的洞太小了,要做大点,才好转动。
生5:可以用铁丝穿过去,还可以用吸管、筷子。
……
师:大家很会研究,现在马上把小汽车的车轮改造一下,试一试自己的想法对不对。
于是我给他们找来了铁丝、吸管。学生做完后发现还是用铁丝穿过去的轮子转得又快又结实。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体验了劳动的辛苦,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
片段中,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生参与的面不但广,而且还有一定的深度。从发现不会转到讨论研究再到检验效果,会转了,学生兴趣高昂,乐学,爱学,教师只在旁边起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参与者。
三、结合实际,沟通情感,唤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自觉程度
参与的自觉程度,主要是观察分析学习者参与的目的性,是对材料或问题本身感兴趣,还是对通过学习可得到的奖罚感兴趣,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消极应付,以及在碰到困难、障碍时,参与的积极性保持程度等等。参与的人越多,参与的深度越深,参与者的自觉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越好。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自觉程度,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缩短师生距离
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条件。
(二)给予学生安全感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得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
(三)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既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但是教师如果把学习任务的难度定得过低,学生不费多大劲就能够达到,那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感到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可能会不愿去完成它或对此失去信心。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