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2013年第10期《读者》杂志中的两篇文章《老师,请相信我女儿》和《说说“坏孩子”》,让我心情不能平静。
《老师,请相信我女儿》的作者是美国的杰姬·弗莱明,她写自己女儿的故事。女儿杰姬读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作者被老师电话叫到学校,老师克里说作者的女儿杰姬从学校的募捐罐里拿了硬币。妈妈在学校放学后与女儿和克里老师在一起对此事作了调查。妈妈说:“克里老师说有人看见你把手伸进了出生缺陷基金会的罐子里面。我只问你一次,你也只需回答我一次。杰姬,你从罐子里拿钱出来了吗?”杰姬毫不迟疑地回答:“没有,妈妈。”妈妈通过女儿回来讲出生缺陷基金会募捐罐的故事,通过女儿把做家务得到的零钱捐到这罐子里的事实,通过女儿回答问题时纯真的眼眸和态度的毫不迟疑,决定相信女儿,而且请克里老师也相信她女儿杰姬,然后还带女儿去伯登店买冰激凌给女儿吃。事实真相在女儿杰姬小学毕业时更加得到了证实。妈妈在收拾女儿小学的旧书本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本子,上面有杰姬的几篇作文,其中一篇作文就是记录的这件事。作文是这样写的:“我确实将手伸进了那个罐子,但我当时是在用手摸索着数罐子里面的硬币。我没有像我同学报告的那样从罐子里拿硬币出来,一个也没拿,但是即便我这样告诉克里老师,她还是将我妈妈叫到了学校。……幸运的是,妈妈相信我,不但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我,还带我去伯登店买冰激凌。从那一刻起,我知道妈妈永远都是我的坚强后盾,她会永远支持我,而我永远不会欺骗她,永远。”
《说说“坏孩子”》的作者是林楚方,述说自己从“坏孩子”变成“好孩子”的经历。小学四年级前,在一个学校里,一次和同学打架,同学用砖头在作者头上凿了个洞,老师调查时,打作者的孩子先讲,但每句都是谎话,每当作者反驳时,老师就狠狠地瞪着作者说:“你没错吗?你就没有错吗?”几天后又发生了一件事。作者和同学放学路过一片玉米地,他们把所有的玉米都拔出来再插回去,作者知道这是坏事,自顾自地走了。第二天,整片玉米都死了,农民找到学校,老师说没有拔玉米的举手,作者自豪地举起了手,心想:“老师这回该表扬我一次了吧,就我一个人没干坏事啊!”但老师看了作者一眼,转眼扫向大家问:“你们觉得他有没有说谎?”所有同学都说“有”。“那一刻,我哭了,带着恐惧、无助、委屈,拾起书包就往外跑,身后笑声一片。那一刻,是我一生中最绝望的时刻。”四年级以前的作者,类似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因为作者考试在班上排后十几名,是老师心目中的“坏学生”。直到作者五年级转学后,“坏学生”时代才终结,黑色的日子才结束。作者到新学校后,新老师对他好,环境相对自由,同学比较友好,第一次期中考试拿了全班第二,作者便成了“好学生”,“开始享受凿我脑袋同学的待遇……因为我成绩好,各种竞赛、演出、表演都属于我,我还不断被评为三好学生。”
两个故事让我感到老师的作用太重要了。老师走对一步,就能把孩子送上天堂;老师走错一步,就可能把孩子送入地狱。因此,读完这两篇文章,我想对老师们说:
第一: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学生成绩是好是“差”,好与“差”有时是相对的,有时也是可以转化的,像第二个故事中的作者,小学四年级前他在老师眼里和心中是“坏孩子”,而五年级转学后,因为环境自由,因为老师关爱,因为同学友好,在第一次期中考试拿了第二,因此在老师的眼里和心中就成了“好孩子”、“好学生”。老师一定要有一颗爱心和童心,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来看待,这颗爱心要交给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要与每一位学生的心齐碰撞共交融。
第二:用心欣赏每一位学生。老师要善于调节好自己的心境,抛开个人情绪,用包容的胸怀去接受每一位学生。你有了欣赏的态度,你的目光就会充满感情,你就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你就会与所有的学生融入一起。西班牙学者巴尔塔莎·葛拉西安在《智慧书》中写道:“一个人总能在某一处胜过别人,而在这一处上总能有更强的人胜过他。学会为他人鼓掌,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因此老师要用心欣赏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鼓掌,你的教育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第三:善于倾听每一颗心灵。老师要想教得舒心干得愉快当得幸福,除了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外,善于倾听每一颗心灵也相当重要。要了解孩子,要倾听孩子,要相信孩子。第一个故事中的妈妈就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榜样。第一个故事中的老师和第二个故事中小学四年级前的老师,应当让我们老师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省、有所警、有所醒。善于倾听,能体现出老师的综合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位教师的教育能力。许多真伪在倾听的过程中会越变越明,即使有时学生说的是谎言,老师也不妨给学生一次机会、一个台阶、一丝包容,也不妨“相信”学生一次。
愿老师们都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心欣赏每一位学生,善于倾听每一颗心灵,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快乐拔节,让孩子幸福生活,让校园笑脸如花,让校园芳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