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素问。四气大调论》)。
精神养生
春季到来,阳气升发,乍暖还凉,人体阳气也顺应春阳之气向外疏发。
在精神上,因春季属肝木之令,只有保持精神情志上的舒畅,才能促进肝气的疏泄,有助于肝气的升发与春阳的升发相统一,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生活起居
由于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于表,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于是中枢神经系统相对处于缺血状态。春天还易使身体困乏,早晨不易醒来,醒后又昏昏欲睡,这种现象俗称“春困”。在生活起居上,宜适当晚睡、早起、外出散步,舒展形体,以适应春季勃勃的生机,汲取大自然的活力,使人体保持旺盛的精力。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万物蠢蠢欲动,各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同时开始生长、繁衍,传播疾病,所以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室内卫生。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以预防春季常见病的发生。
早春气温乍暖还寒,阴晴多变,因此不要急着减衣服,特别是老年人,气弱骨疏,抗病力差,稍受风寒,易引发疾病。在这个时候,应注意防风御寒,常备棉衣,遇冷用之。春季衣着款式应宽松舒展。纯棉织品吸湿性好、暖和又贴身,是内衣的合适选择。
民间有“春捂秋冻”,“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养生格言。告诫人们春天不要减衣太早、太快。早春二月,即使气温已有所回升,但身体未必能够及时适应,因此适当保持冬天的衣着是必要的。一般而言,若温度低于15 ℃,一天的温差高于8 ℃,则是“捂”的明确信号。
饮食调理
在饮食上,宜选用甘、辛、温之品,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多选用既利于升发又富有营养之品,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桔、香菜、蜂蜜之类。由于冬季新鲜疏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聚积一冬的内热要散发出去,所以要多吃新鲜疏菜(如春笋、菠菜等)。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慎食含动物蛋白的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蟹之类)。
中医认为,“春日宜省酸增辛增甘,以养脾气”。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温、甘温之品,忌酸涩。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并非仅指食物的口感甜,更重要的是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如大枣、山药、大米、小米、糯米、高梁、苡米、扁豆等。
运动养生
冬季气候寒冷,人们的活动量大多偏低,因此肌肉和韧带也相对比较僵硬,所以刚开春的时候要进行适度体育运动,不能盲目追求运动量。
在锻炼前,一定要进行充分准备活动,让肌肉和韧带得到放松,防止因为运动量的突然加大而造成肌肉和韧带损伤。
运动方式可选择散步、慢跑、春游、放风筝等运动,动作宜舒展自然。
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气温条件下,做健身运动时,身体活动量不宜过大、出汗过多,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更换衣物,避免着凉,以防感冒。
作者简介:
闫勤,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江苏省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大学毕业后从事内科临床诊疗工作20余年,其间曾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解放军302医院学习深造,擅长用中西两法治疗各型肝病、心、脑血管病,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