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里、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这样训斥学生:“这种题型不是刚刚和你们讲过吗,怎么还不会做?”老师们私下闲聊时也常这样抱怨:“一种题目已经教过三四遍了,但许多学生仍不会,真有点不知道怎么教了!”我常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看到“对牛弹琴”的故事时,我不由得突然醒悟,作为教育者,我们除了抱怨学生外,是否考虑过我们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学生们能接受吗?
大家都知道“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早就指出:“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讽刺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里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于丹教授在所著的《趣品人生》中,特意提到这个成语的来历:“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据一些养牛业人士经验,牛听了某些音乐后,确实会获得一定的放松,对提高牛肉质量有利,对牛弹琴也变成了一种辅助饲养牛的手段。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即使我们对牛弹琴,只要“合其耳”,牛也会得到陶冶的,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学生,是一群朝气蓬勃、健康向上、求知若渴的祖国的未来接班人呢?
当遇到一些怎么讲学生都不能理解的问题时,我们教师常会在懊恼之余,私下里用一句“真是‘对牛弹琴’”来自嘲。知道了“对牛弹琴”的故事后,我知道,我们不应该指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有教无类”,要更多地采用学生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进行教学,要更多地反思我们的教学:讲授的内容是必需的吗?问题是合适的吗?学生在情感态度上能接受吗?有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而让要讲解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面对一头牛,如果都不知道它能听懂什么,弹琴者就自顾弹起自己的“高山流水”,牛的反应也就可想而知。“对牛弹琴”的故事提醒我们,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已有水平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有一差距,这一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能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必然能使学生获得“原则上新的东西”,从而使教学既不仅仅跟随学生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学生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桥梁。一条题目讲了多少遍学生仍没有掌握,如果该题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那只能是我们教师没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没有利用学生的已有水平来设置好问题的台阶,把本来应分成几个台阶的问题,当成一个台阶来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就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怎么能掌握呢?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发表了《瓶子观点》一文,叶老通过通俗形象的比喻,坚决反对教师把学生当瓶子,把学生脑袋当容器,将知识机械地往里填,他主张:“必须使所学的东西融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通过“对牛弹琴”的故事,我想,教学要有真正的成效,就要坚决抛弃教师的自以为是,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潜能成为真实的能力。
但愿我们所有教师都不要成为被人讥笑的“弹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