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一些星云大师写的书和一些关于星云大师的书,不断被书中的一些文章感动着。星云大师说:“感动不仅是彼此心意的互相交流,更是佛心佛性的自然流露。有了感动,我们就能心甘情愿;有了感动,我们就能不怨不悔。所以,时时感动的人,永远知足常乐,精进不懈。我这一生虽然别无长才,但由于我很容易受到感动,所以自己也一直努力地体察人意,恒顺众生,没想到在给人欢喜中,自己也获得了更多的欢喜。”
星云大师12岁剃度出家,21岁时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67年在台湾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培养佛教人才,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著有《宽心》、《舍得》、《厚道》、《包容的智慧》、《释迦牟尼佛传》、《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等。他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多书,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之所以能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无尚尊敬,之所以不断给众生以感动,与他的一位老师有关,是这位老师给他以感动。
星云11岁的时候,中日战争爆发,与父亲在经商途中失去了联络。他当时曾随母四处寻父未果,失望颓废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挥之不去。16岁那年,星云将思父之情宣泄在作文簿上,定题为“一封无法投递的信”。当时任教国文的圣璞法师阅毕,在评语栏中写上了“铁石心肠,读之也要落泪”的评语,并且花了两个小时,在课堂上念给同学们听。对于这种厚爱,星云当时感激不尽,可没有想到过了半个月以后,圣璞法师又神采飞扬地拿了一叠报纸给星云看。原来,圣璞法师在课余时将这篇作文誊写在稿纸上,并且亲自投递到镇江《新江苏报》,竟然连载好些天。老师虽然什么也没有说,但是星云了解老师之所以在报纸刊登后才让他知道,是怕万一不被录用会伤害他的自尊。老师这种慈悲后学的风范令他感动不已。后来星云大师一生都以老师这种为人着想的精神待人处事。星云大师常说:由于我被圣璞法师所深深感动,因此呈现在我心里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光明美好,从而鼓舞我不断向前迈进。
星云大师因圣璞法师给他的感动而取得了成功。老师们应该像圣璞法师那样不断地给学生以感动,用真心真情来感动学生。其实,以真心真情感动学生,有时并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一个阳光的笑脸,一句真诚的鼓励,一缕关切的目光,一次推心的交谈,对学生来说可谓点点滴滴总关情,会像阳光一样射入学生的心房,散发出感动的温暖,会像雨露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洋溢着感动的馨香。
愿我们每个老师都以圣璞法师为榜样,向圣璞法师学习,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不断创设让学生感动的情境,不断寻找让学生感动的机会,不断生成让学生感动的时刻,时时处处给学生以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