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1月1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效果好
  高邮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  丁国培 

  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在我国存在着“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低30.2%、服药率低24.7%、控制率低6.1%)和“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用药)现象,因此其防治任务迫切而艰巨。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高血压防治的最佳方法。 

  一、把撑中西医治疗理念的差异 

  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念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防治理念也有较大的差异。中医学没有“血压”的概念,对因血压变化引起的病症认识主要凭借临床证候进行辨治,如“眩晕”、“心悸”、“水肿”等,但这些诊断没有特定的血压值含义,高血压和低血压均可能出现上述几种病症。血压在西医学是绝对的诊断依据,诊断时注意血压指标,危险因素及程度分级,治疗时必须掌握患者具体升高的血压值,根据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鉴别是原发还是继发,然后作出诊断并选择用药,即所谓辨病治疗。但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共同目的是一致的,即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及肾脏等器官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客观地评价中西医疗效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优势较多,一是能调整体质,增强对降压药的敏感性,缓解和消除高血压的伴随症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二是降压作用缓和。三是不良反应少,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四是注重个体差异,治疗因人而异,重视心理、整体及外围环境对于病情的影响。不足之处,一是起效慢,在单纯降压指标效果难以与西药降压相比较。二是中药汤剂虽然疗效好,但患者不能坚持长期服用。西药治疗高血压优势也较多,单靶点拮抗是西药之长。一是目前仍是降压的主力军。二是降压作用较强能迅速,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三是长效药物可24小时平稳降压。四是对某些靶点器官受损有逆转作用。不足之处。一是几乎所有降压西药均存在程度不等不良反应。二是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大,特别是早期或老年性高血压对西药特别敏感。三是长期使用某种降压有能产生耐药性。四是用药后血压虽降至正常,但临床自觉症状,改善不理想。五是疗效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反复调整,治疗时容易忽视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及非药物治疗的重要价值。 

  三、科学合理地防治高血压,做到未病先防 

  “治无病之病,防范于未病之先;治无患之患,治理于未乱之先。” 

  高血压病不仅发病率日趋升高,而且向年轻化发展,构成对了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和隐患。对于早期的高血压病患者,提倡尽早降压,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防止或减缓高血压病的加重和进展,越早降压,越多获益。当非药物治疗无法控制高血压病的时候,应果断采用药物治疗,“逐邪务早”、“早遏其路”,阻断血管重塑,防止左心塞肥厚,血管结构与功能改变,蛋白尿等亚临床终点的出现,使临床获益最大化。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应为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互结,临证多见虚实夹杂,病在肝、肾、涉及心、脾,“痰”、“瘀”是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病机。高脂血症的脂质代谢紊乱即为中医 

  广义“痰”,痰湿蕴于脉络管道,堵塞于脑,会形成脑梗死、脑萎缩;,若蕴于心,当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蕴于肝则发为脂肪肝、各种心血管疾病迂延日久,必然导致血瘀,犹如河道、沟渠瘀塞或者说像自来水管的锈迹,污垢一样,个人认为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应一以贯之配合活血化痰药物应用。如“丹参片”,“血府逐瘀片”、“荷丹片”等。 

  中医强调“医食同源”,要合理膳食,药补,食补并重。在强化低盐饮食,锻炼身体,戒烟限酒的同时,中医学依据人体脏腑阴阳,将人群分为不同类型,而食物,蔬菜、水果依其五味和寒热特征,也可分为不同种类,均有不同属性和不同的脏腑归经,如酸入肝,苦入心等,如体质属心肝心旺型,可建议多食苦瓜、柠檬、柚子等酸苦清泄的蔬菜水果。如果是女性更年期出现烦躁,头晕,面部烘热,血压升高等阴虚火旺症状时,可服用阿胶,黑芝麻、胡桃肉、沙参、麦片、杜仲等滋阴养液之品。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既可有效控制血压,又有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简介: 

  丁国培,主任中医师,扬州市中医学会理事、市医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曾师随赵养生、童和斋等老中医侍诊。并到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师从徐嵩年、陈以平等教授进修中医肾病,深得其传。从事中医工作几十年,在内科疑难杂症临床方面颇有建树。对急、慢性肾小球疾病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研究颇有见长,愈病日众。此外,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胃病,慢性腹泻等方面治疗效果显著。先后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撰写的《略论肾小球疾病从脾论治》、《辨证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31例》、《外感咳嗽辨治析微》等文章先后获奖,主编《中医预防保健常识》,并参与《中医诊疗学》中草药章节编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盂城驿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专版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效果好
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
高邮报专版07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效果好 2012-01-13 2 2012年01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