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文游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拉松之魅
  □  尤泽勇

  一年前,小城4位跑友参赛上马,我参加聚餐为他们送行,当时会想到一年后自己也站到了“上马”的跑道?“上马”9月1日开始报名,会想到不到十天6000全程名额即满,稍一犹豫的跑友只能等待来年?每一次“上马”都在小城掀起马拉松旋风,更多的跑友认识它、向往它、追求它,并在下一年“上马”。然而去年“上马”之前小城一共才有7人次两次参加马拉松,会想到今年一年就有37人次参加4次马拉松?还不包括半程的“扬马”和“苏马”。哪里会想到“上马”从去年的4人参赛一下子膨胀到31人参赛,其中25人参加全程且全部完赛?

  12月3日午间,参赛跑友在东塔广场集中,合影出发,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不少朋友包括跑友、车友自发前来送行,不是亲情胜似亲情,送行成了民间组织联结和加深友谊的特色活动。不解内情的人奇怪:又不是公费旅游,几近自虐的运动,还自己出钱,交报名费、食宿自理,占用双休日,没有补贴更没有奖金,参加的自豪幸运,未能参加的心怀遗憾,他们何苦?

  这次活动人数多,第一次的多,车辆、食宿、后勤等事务更多,全靠协会几个骨干和热心跑友的无私劳动。三个月前集体报名,两个月前预订客房,上车后每人一袋必需品,从能量棒、运动饮料、八宝粥、香蕉到遮雨防寒的雨披,细致周到,万无一失。车一启动他们就忙开了:收钱,收身份证,核对衣服尺寸,组合房间同住人员,不停与组委会、酒店、先遣到沪人员电话联系,难得间隙就抓紧介绍注意事项和自己经验。他们为了什么乐在其中?

  邻近外滩的亚繁风尚外滩酒店是我们的大本营,简单晚餐后,各自抓紧做赛前准备,个个房间灯火通明:缝号码布、别计时芯片、看比赛须知、准备次日清晨食物,紧张和兴奋——人人嘴上不说而个个心中都是,进考场前的忐忑,盼过年过节的期待,马拉松竟能让久违几十年的心情重新体验?

  上海外滩,一边黄浦江,一边万国建筑博览群,其间的外滩大道从外白渡桥到陈毅广场,平日足够宽阔,是车辆驰骋的天地,4日让位给马拉松,天色微明就被身着各式服装的男女老少塞得水泄不通。不亲临现场能将嘉年华般的欢乐场面与一场漫长而艰苦运动的出发划等号?人群中处处可见肤色不同而笑容相同的外籍人士,他们有在上海的留学生,有从天涯海角汇聚上海,你能想象其中外国人竟然超出1/5?

  人群中更引人注目的是老人,银发,秀顶,更多的从外表几乎看不出年龄。20公里外遇见一个跑友,无论是精神还是相貌都难以相信已是70岁的人,他一个月前刚跑过杭州马拉松,厦门、北京都跑过,已经跑过十几次马拉松,边跑还边放开嗓门大声说自己编的跑步顺口溜,既鼓舞别人也激励自己,他说亮嗓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我像“追星族”一样边跑边拉他合影留念,日后以他为偶像。上海本地跑友很多,一路上不时见着“南京路长跑队”“大华长跑队”等旗帜的队伍,这些都是上海小有名气的民间长跑组织。民间健身团体可能是目前活动最正常、最成熟的民间社团,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如鱼得水、独领风骚。老人的速度不一定很快,而其精神特别感人。过南浦大桥时两个老人相互牵手,边拉边拽,共同爬坡;路上不时见到男的陪着、拉着、推着女的一起跑的画面;也有例外,在40公里处一个女的拉着男的,边跑边对累得气喘吁吁的跑友下命令:你一定不能停,只剩2公里一定要坚持,你需要什么我帮你拿!在终点处我见到了已经完赛的他们,男的说,多亏她,为了我她成绩慢了一个小时。老话说“六十不留宿,七十不留饭”,社会进步,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也清清楚楚地铭刻在老人的年轮上,留在马拉松的赛道上?

  跑友对“上马”的组织啧啧称赞。路线得到优化,从“百年看外滩”到“十年看浦东”,尽显上海风姿。去年过江是过隧道通气不畅,今年改上南浦大桥。跃上大桥的队伍好似盘旋向上的长龙;登上桥面看下面,彩色人流以十几层楼高的落差奔腾而下,煞是壮观!南浦大桥是黄浦江上第一桥,今年恰逢建桥20周年,我们也在用脚步丈量上海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之豪情万丈!跑友说,大桥为我们而封闭,让我们从桥当中堂堂正正地走一遭,要不是马拉松怎么会有如此待遇?过江后赛道大部分都在世博园内,从世博中心、中国馆,还有去年曾进去过的非洲联合馆等场馆边跑过;卢浦大桥忽左忽右,时前时后,围着它转。每5公里分台供应矿泉水、运动饮料和自备饮料,设有流动厕所,一路上有若干摄影点,每个选手都能从网上领到自己的照片。进入40公里后,每百米就有医务点,医务人员手持“进入心血管病突发地段”的警示牌;到终点发给大毛巾、小食品,即时知道成绩,拿到奖牌。伙伴手持奖牌说笑:我们没赶上战争年代,没有勋章,但我们有马拉松奖章留给下一代。还有说“上马”很吉利,首跑就要跑“上马”,在“上马”一定能“上马”。这是戏说,然而细细究来,“上马”确实是小城最多跑友实现梦想的地方,是高邮马拉松运动的转折点。能想象明年“上马”的盛况吗?

  马拉松带给我们的不仅在赛道上,从报名那天开始憧憬,从半年前开始备战,一天天的坚持,一圈圈的延伸,无形中改变了自己,从体质到心态,从习惯到追求,不睡懒觉,不再感冒,几十天戒酒,能够坚持如一地做同一件事……

  42公里的赛道也是马拉松知识大普及,边跑边交流:全国“四大马”——北京、厦门、上海、大连列入国际积分赛,“三大马”——北京、厦门、扬州(半程)央视直播;不少人连续参加了10月16日“北马”、11月6日“杭马”、12月4日“上马”,接下来是明年开场戏——1月“厦马”。说起这些来津津乐道、如数家珍!赛后的报道说:中国田径协会统计,今年国内举办了22场马拉松赛,参与人数30多万人次,已有10多个城市明年申请举办,预计全年赛事超过30场。作为健身运动的一种方式,马拉松与其它运动不存在孰优孰劣的比较;作为一项挑战自我的极限运动,马拉松因其特殊性而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举办马拉松的城市日益增多,参与马拉松运动的人日益增多,对马拉松的关注者日益增多,这些无不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体质增强和素质提高。马拉松是源自西方的运动,它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人传统的东方性格正潜移默化地得到改造。马拉松人口有朝一日会成为一个指标,一个耳熟人详的指标,一个体现社会与经济、生理与心理、精神与物质的综合指标。

  马拉松之魅到底魅在何处?拉拉扯扯了一篇,似乎没有给出答案,那么,你就关注它、参与它吧!你自己会找到答案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报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专版
   第09版:专版
   第10版:专版
   第11版:专版
   第12版:专版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专版
   第15版:专版
   第16版:专版
   第21版:专版
   第22版:专版
   第23版:专版
   第24版:专版
   第25版:文游台
   第26版:专版
   第27版:专版
   第28版:专版
   第29版:教育园地
   第30版:专版
   第31版:专版
   第32版:专版
烧土窑
马拉松之魅
乔布斯的苹果
高邮报文游台25马拉松之魅 2011-12-23 2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