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评周荣池散文集《灯火无边》
~~~
~~~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中得有一个子路

  □  姚正安

  孔子的七十二位贤明的弟子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子路。每每读罢《论语》,子路总是鲜活地出现在眼前。

  子路是孔子弟子里少数几个年龄超大者之一,只比孔子小了九岁,是孔子的首批学生。子路是跟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之一,被称为孔子的保护神,也是被孔子批评得最多、最尖锐的学生,没有之一。子路还是向老师提问最多且问题比较敏感的学生,比如他问过鬼神,问过生死。在孔子与随行的学生穷途末路时,子路还口气很不好地问老师,君子也会这么困窘吗?孔子的名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品德高尚的人在困境中能安贫乐道、坚守节操,而品行低劣的人一旦穷困就会胡作非为,突破道德底线)因此而问世。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子路是敢于批评孔子,或者说是敢于对孔子的想法做法表示不同意见的学生。

  《论语·阳货》记载了两件事。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说: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从文本上看,这个事件并不复杂。鲁国季氏的家臣公山弗扰以他盘踞的费邑发动叛乱,邀请孔子前往,孔子打算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地方去就算了,何必要去公山弗扰那儿呢?”孔子说:“邀请我的人,难道会没有打算吗?如果有举用我的人,我要在东方复兴周代的典章制度。”

  孔子想利用别人的平台实现自己“克己复礼”的理想,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论语》这一章的记载显然有误。《左传·定公十二年》记载:“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弗扰)、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这件事发生在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当时,孔子正做着大司寇,摄相事,推行着堕三都(鲁国三家执政大臣的三个超过规制的城池)的计划。公山弗扰是季氏费城的负责人,竭力抵抗堕都,因此依据费邑,发动费城人反抗,最终费人以失败告终,公山弗扰、叔孙辄逃亡到齐国。一场闹剧落幕。

  孔子是这一计划的倡议者也是执行者,公山弗扰不可能“召”,孔子更不可能萌生“往”的想法。

  《论语》怎么会有这一章?令人不解。因此,有人怀疑这一章文字的可靠性。也有人认为是编辑《论语》的后来者,以此表现孔子的可爱,把一个不可能的事当成可能的事去想象,也表现子路的正直无私,敢于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说“不”。

  还有一件事,是这样记载的。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乎?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

  佛肸是晋国赵氏中牟的邑宰。一次邀请孔子前去站台,孔子打算去。子路表示不同意见,说:“我听您说过,‘亲自投身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凭借中牟叛乱,您却要去,怎么说得过去呢?”孔子也有一套说辞,说:“我是说过这句话。但是,还有一句话不是也说过吗,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再说,我难道是葫芦吗,怎么能挂起来不吃呢?”

  很显然,子路不同意孔子到佛肸那里去,理由很简单,佛肸是乱臣,如果孔子去了,会毁了一世英名。对此,孔子说自己不会受到不好的东西的影响,而且,自己不是葫芦,不应该高高地挂着不被使用。孔子的意思也很明白,他想借助佛肸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能。

  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孔子走游列国途中。孔子走游列国,屡屡受挫,到处碰壁,自己的主张始终得不到诸侯的采用,孔子有情绪,甚至心有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旦得到佛肸的召请,几乎是想也不想地意欲前往,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子路也许没想那么多,只知道与乱臣搅在一起,不应该是老师的作为,因而,立即表示自己的意见。我们不能说,如果子路不出面制止,孔子就去了,但至少,子路的话引起了孔子的注意和思考。此后结果当然只能是一个,孔子没去。

  人之善恶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在紧要关头,有一个人当头棒喝,或者猛泼一盆冷水,是多么地重要。子路在两次事件中,毫不犹豫地充当了那个也许一时不被理解的泼水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被泼者是自己的老师。

  还有一件事,虽然千年以来流传甚广,但从子路角度看,还是得重述一遍。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到了卫国。何以卫国?用孔子的话说,卫国的贤人多。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听说文化名人孔子来了,便托人带话,意思是让孔子去拜见她。孔子依礼前去拜访,子路很不高兴。弄得孔子不得不对天发誓,自己绝没有做不好的事,否则,上天将嫌弃我,而且重复了一遍。

  原文记录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路是怕南子的污名玷污了孔子的名声。当然,两千多年来,子见南子,几成公案,有人还演绎出绯闻,说孔子与南子怎样怎样。我是不信的,孔子述礼、倡礼、守礼,主张以礼让治国,如何会做出非礼之事?

  然而,我们从子路的“不说”里,感受到子路对孔子的爱护,对孔子名声的珍惜。

  孔子曾自豪地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语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意思是,自从我有了仲由(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别人说我的坏话了。

  由此可见,子路对孔子的保护是多么用心而周密。孔子因为有了子路,少了很多麻烦,甚至少走了弯路,在由人成圣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子路在进入孔门之前,是社会上的一个小混混,整天“冠雄鸡,佩豭豚”(戴着雄鸡样式的帽子,佩着公猪皮饰的宝剑)招摇过市,有一次甚至欺辱孔子。但自从进入孔门,勤学好问,严于律己,一步步登堂入室,由鲁莽无知的青年成长为孔门十哲。

  孔子与子路,他们亦师亦友亦兄弟,他们相互提醒、相互支持、相互成就,不仅是杏坛佳话,也是交友之传奇。孔子曾多次提醒子路,一个人过于勇猛而不加节制,就会遭遇危险,甚至预测子路会不得好死,最终子路死于卫国内乱之中。更为了不起的是,子路不为师讳,真正做到“当仁不让于师”,在老师出现不正确的念头或选择时,子路毫无私心杂念地指出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个人一辈子,不管做什么,不管处于哪个阶层,有一个子路式的朋友,是多么必要和重要。人免不了选错方向、走错路,有一个人及时帮助纠偏纠错,是上帝的厚爱。

  如果人生中能够遇见子路,那真是万幸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版
乡愁的祛魅与复魅
人生中得有一个子路
秋毛豆
高邮报副刊03人生中得有一个子路 2025-10-24 2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