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陈琳玲 记者 东方) 近日,在处理一起邻里纠纷时,司法所工作人员巧妙援引“六尺巷”的典故,成功唤起当事人的道德共鸣,使纠纷得以妥善解决;而在另一起学生校园烫伤赔偿纠纷中,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时引入司法鉴定和医疗机构的专业评估意见,很快确定了责任划分与赔偿额度,从而快速平息了纠纷,有效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升级。这些成功案例正是市司法局高邮司法所创新实践“六字”调解工作法取得的新成效。
今年以来,高邮司法所立足基层调解实践,深入总结提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听、辨、劝、借、让、和”六字调解工作法。“听”,即耐心倾听,全面掌握。在倾听当事人诉求时,既关注事实陈述,也留意当事人情绪变化与言外之意,以全面掌握矛盾情况和问题根源。“辨”,即明辨是非,厘清责任。基于矛盾事实和依据,综合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矛盾性质及各方责任归属进行客观、准确辨析判断,找到化解矛盾突破口。“劝”,即情理交融,疏导心结。运用换位思考、情感疏导等心理学方法,情理结合,打开当事人心结,并在法理框架内寻找到当事人情感共鸣点。“借”,即善用外力,凝聚合力。善于借助传统文化感召力、专业力量公信力以及当事人信任的第三方(如当事人亲友、有威望长者)影响力,共同推动矛盾化解。“让”,即互谅互让,寻求平衡。寻求各方利益平衡点,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鼓励在合理范围内互谅互让,促使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因微小让步而化解。“和”,即化解矛盾,修复关系。着眼根本,在化解纠纷的同时,注重关系修复、消除对立情绪,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据悉,“六字调解法”在实践中成效显著,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起,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