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旭东
赵永明老师,是我上初中二年级时的语文教师。
1969年秋季,赵老师从周山公社中心校调来我们联合学校工作,教首届初中一年级语文。那一届学生,因为开学季的调整,初中上了两年半。第一届初中毕业后,赵老师便接手我们升为初二年级的学生,教语文课,兼做我们的班主任。
赵老师,五十几岁的年纪,头发和络腮胡子已经花白。教师的职业生涯在赵老师身体上留下了两个明显的印记——顽固性咳嗽和微驼着的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为走政治建校道路、师资匮乏、教学软硬件条件都非常落后等多种缘故,我们学校和其他新办初中学校一样,除了军训、学农、大字报、小评论之外,学生很难系统、规范地学到文革前国家教育大纲规定范围的知识。那时,开设的课目仅语文和数学两门,且课本薄得不能再薄。其他如外语等课程,均未开设。尽管如此,赵老师仍然心系学生,敬业履职,尽其所能地向我们干涸、饥渴的心田浇灌知识的甘泉。
课堂上,赵老师凭着他的职业道德与良心,就着仅有的语文课本,在细致、扎实、全面、透彻等方面下功夫,力求使我们学到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赵老师带领我们走出课堂,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怀着让我们既要成才更要成人的殷切期望,利用上级要求组织支农、学农的机会,给我们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赵老师切合实际,创新作文教学方法,围绕应用文、记叙文、议论文等体裁,潜心思考,编写教案,对我们循序渐进地启发、教育、辅导,着力培养写作兴趣,强化基础写作能力训练,努力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
在统一的教科书之外,赵老师还想方设法给我们“添草加料”。赵老师搜索几十年来自身积累的百科知识,择取农村实用的精华部分,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我们。赵老师给我们讲解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还将其编成通俗易懂的歌谣,以便于我们熟记、背诵;教我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教我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教我们农历每六十年一个甲子循环的纪年程序;教我们伸出左手、攥紧拳头,用简易的方法记忆阳历十二个月份大、小、平的排列;教我们伸出右手,用大拇指的指尖,在其他四个手指的骨节及指尖部位点击十二地支与属相的对应、排序……
赵老师吃了大半辈子粉笔灰,落下了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的病根,课堂上,赵老师经常连续咳喘,脸憋得通红,有时我们感觉他一口气都很难缓得过来。看着赵老师戴着老花眼镜、微驼着背的身影,听着赵老师一声接一声地咳喘,仍坚守岗位,为我们授课,同学们无不为之感激、动容。
赵老师一辈子教书育人,红烛春蚕,敬业奉献,深得学校同事、当地村民、历届学生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