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的锅灶

  □  丁鹤军

  儿时家乡的锅灶,弥漫着家的温暖味道,也充盈着童年的温馨记忆。

  锅灶是用青砖水泥垒砌的,一米多高,灶面上贴着白白的瓷砖,有两口锅的,也有三口锅的。铁锅的间隙,巧妙地安装着两个水罐,锅膛保温,水罐里的水始终是暖暖的,用来洗洗涮涮很是方便。锅的直径一般是一尺四和一尺八的大铁锅,锅盖是用木板做的,刷过桐油漆,日积月累,嵌满了亮亮的油渍。铁锅下面是生火的锅膛,在中央上方设有一条烟道,连着屋顶矗立的烟囱。袅袅炊烟徐徐升起,飘起云朵流向远方,成为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

  小时候,雄鸡打鸣,天色未亮,勤劳淳朴的父亲已经早早起了床,围着冷冷的锅灶忙着刷锅、生火、烧水、做饭。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心里有牵挂,锅灶生烟火,家中存温度。父亲辛劳忙碌在锅灶间,把简单的日子烹饪得有滋有味,我和妹妹沐浴着父爱悄然长大。

  春节快到的时候,家里总要掸尘,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父亲用扫把掸子将黑乎乎的锅灶墙面扫得干干净净,把大铁锅从锅灶上拿到院子里,倒扣在地上,用铲锹子把锅底的厚厚锅灰慢慢刮掉。锅灰厚了,会影响铁锅传热,也影响烧菜的口感。母亲把杂物架上的瓶瓶罐罐也擦拭清洗得利利索索的。锅灶收拾停当,父亲在腊月二十四的小年,按照风俗摆好供品点燃香烛,恭恭敬敬祭拜灶王爷。大年三十下午,父亲更是在锅灶前忙忙碌碌地张罗年夜饭,犒劳一家。父亲总要炖一只咸猪头,煮一锅黄豆,他炖的咸猪头色香味俱全,我再也没有尝到过这么香喷喷的人间美味。

  奶奶识文断字,一辈子枕经籍书,八十多岁的高龄,帮父亲烧火做饭的时间,也是捧着一本书,一边烧火,一边手不释卷。奶奶在锅膛口烧火看书的画面,定格在我心深处。老家的冬天是潮湿寒冷的,我八九岁吧,也充当了“伙头军”,特别喜欢在锅膛口烧火,只有这地方最暖和、最舒适。坐在矮板凳上,把干稻草绞个“把子”塞到锅膛里,用火柴轻轻划着,用火钳子挑一挑,红红的火苗跃动着,映照着我脸蛋红彤彤的,烤得身上热乎乎的,十分惬意。我还经常在锅膛里的稻草灰下面埋个山芋,山芋烤熟了,迫不及待地想吃,山芋烫手,着急的我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扒开山芋皮,香飘满屋。

  1990年3月,我当兵告别了家乡,离开了锅灶,也离别了锅灶的乡村烟火味道。这一走,三十余年间鲜有回乡,更难以尝到老家锅灶做出的饭菜。几十年来,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里也使用了既干净又方便的液化气灶、电磁炉等,但锅灶始终没有拆。逢年过节,亲友登门,我探亲回家,锅膛内熊熊燃烧,依然映红着一家人的笑脸。

  锅灶底火充足,烧出菜的味道独特,煮的米饭、煨的骨头汤、炖的红烧鱼等等,同样的食材,同样的烹饪方式,却是酒店里迥然不同的味道。锅灶里蕴含着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父亲的味道。然而,父亲去年夏天突然离世,没有留下任何叮嘱和遗愿,让家人抱恨终天,伤感不已。

  我摔了一跤,股骨颈受了外伤,还在手术后的保养期,到了父亲一周年的祭日,坚持拄着拐杖回了一趟故乡。当日,妹妹一家人及其他亲友也来到老屋。时正伏天,用锅灶烧菜,炙热难当,且家人厨艺平常,只能在镇上的酒店点送外卖。虽是酒店师傅掌勺的菜肴,我感觉却没有父亲用土锅灶烧出来的饭菜香。我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在灶台前翻动着铲子烧菜的情景,想起了父亲用毛巾擦拭额头汗水的情景,想起了父亲用手撕下一块煮熟的咸猪头肉塞进我嘴里的情景。父亲若在,见到亲友齐归,又不知怎样地欢天喜地忙乎在锅灶前。而今,父亲远行,一别无期,再也不见锅灶前那忙碌的熟悉身影……

  家乡的锅灶,盈满着浓浓的亲情,也留着我永远的思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悦读
赵厚麟的大哥榜样
请战血书
老父亲写诗
这个秋天,我在东墩等你
家乡的锅灶
高邮报副刊03家乡的锅灶 2023-10-17 2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