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功林
四十多年前,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实片《奋起还击》,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时我刚满十五岁,还是一名中学生,从小崇尚英雄的我恨不得一口气跑到云南前线,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1981年我梦想成真跨入军营。入伍第四年夏季,我所在的陆军第三十六师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一周后整编师将开赴云南前线,参加老山、八里河东山防御轮战。
此时,我在步兵107团卫生队任文书兼宣传报道员。那几日,天气分外闷热,空气似乎凝固,令人窒息。临战前的工作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当晚卫生队在食堂召开全队人员大会,陈志斌队长神情凝重,一字一句传达了上级指示精神,要求全体人员整理好个人行装,写好遗书交待后事,与个人留存物品放入过季包,集中存入被服库房,同时强调了保密纪律。随后干部战士整理后留包,填写物品清单、邮寄地址和收件人姓名,统一移交给留守组。
笫三天下午,团党委召开全体参战指战员誓师动员大会。团长曾家友宣读师长、政委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六师(命令)赴滇参战预先号令》。团政委侯多宽作战前动员讲话。司、政、后代表作表态发言。台前排列着一张张大小不一的决心书和请战血书,显得格外醒目,折叠起来像厚厚的一本书。后来听说这些“血书”分别被各级军史馆和“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我也和战友一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3237部队”信笺上写下了“血书”——“我志愿赴滇参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面对一切来犯之敌,冲锋在前,浴血奋战,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和疆土!”
连续几天,大家都在紧张有序地作出征前准备。有的战士带晚在被窝里写了几封家书,却被告知,因保密需要,部队的信件已全部冻结停邮。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战士最想家的时候,我含泪悄悄地写下了“遗书”,与家人诀别——“亲爱的爸爸妈妈:当你们看到这封没有邮戳的信件时,您的儿子已经尽忠报国了。昨天下午,部队召开出征誓师大会,我将赴云南边防前线参加对越防御作战。临行前,我将入伍以来换发的衣物统一打入个人过季包里,还有一块‘上海’牌手表是今年春节探家时爸爸给我的,以及平时积攒的一百二十元现金也一并留下。战争是残酷的,打仗是要死人的,但为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安宁,驰骋疆场是军人的神圣职责。我已写下请战血书,递交给了首长。请爸爸妈妈放心,战场上我一定英勇杀敌,争取火线入党立功。我牺牲后,请爸爸妈妈不要难过、不要悲伤,保重身体,坚强地活着。自古忠孝难两全。我是为国捐躯的,全家人要感到无尚的荣光。拜托姊妹们为父母养老送终!亲爱的爸爸妈妈,儿永远爱你们!永别了!”就寝号响过,我辗转反侧,没有一点睡意,想的全是“家国”两个字。
一个星期后的下午,火辣辣的太阳发疯似的炙烤着大地。全团指战员全副武装,浩浩荡荡地从归昌驻地向新沂火车站开拔。一路上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站台广播循环播放高亢激昂的军旅之歌,为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壮行。
那一年,陆军第三十六师高邮籍热血男儿共212人赴云南前线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