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文才
凡入祀乡贤祠的乡贤都是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受家乡民众尊重的贤人。笔者最近借助《隆庆高邮州志》《光绪严州府志》等典籍史料,对历史上高邮乡贤祠里供奉的明代乡贤朱暟的生平业绩做了研究,从中我感到朱暟是一位了不起的先贤,他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著,彪炳史册。
朱暟以举人身份被推选为监察御史
《隆庆高邮州志》记载:“朱暟,垂髫游泮,即有以天下为己任之意,人咸以公辅期之。领景泰庚午乡荐(乾隆高邮州志:举于乡),选御史”。朱暟从小在学宫读书时,就立下为国为民的志向,景泰庚午,也就是1450年考中举人,并被推选为监察御史。
查有关史料,明朝设都察院作为中央的监察机构,都察院下属监察御史百余员,均为正七品,负责全国十三道(相当于现在的省)及两京、两直隶的监察,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朝廷规定监察御史,首先必须是正直之士,即能清廉自洁,尽忠职守,激浊扬清。明成祖说:“御史,国之司首,必有学识、达治体、廉正不阿乃可任之。”其次监察御史必须是功名加身,就是说必须是进士或举人、教官。《明史》记载:“明始建国,首以人材为务,征辟四方,宿儒群集阙下,随其所长用之”,“明初至天顺、成化间,进士、举贡、监生皆得选补”,“其御史,以进士举人教官等选除”。“选除”即选拔任用。再次监察御史的体貌年龄必须符合标准。年龄要在30岁以上,60岁以下。相貌要求身材高大,面目周正。明代民间流传一首歌谣:“选科全不在文章,但要胡须与胖长,更有一般堪笑处,衣裳浆得硬梆梆。”形象地反映了朝廷选取监察官员时对体貌的要求。监察御史的选任方式有初授(即直接任命)、改授(由庶吉士改任)、保举(由县令以上官员推荐)、考选(考试合格任用)。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朱暟出生时间应在1420年之前,其相貌出众,而且是贤良方士之人,在高邮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才被推选为监察御史。
朱暟巡按三地履职尽责
朱暟监察的第一地是辽东。《高邮州志·朱暟传》:“巡按辽东,兴利除害,华彝(土民)安堵。”“安堵”意指安居乐业。虽然没有说到具体事,但能做到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肯定是在兴利除害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的。
朱暟监察的第二地是山东。《高邮州志》对朱暟巡按山东的评价是“不避权贵”。当时皇宫上有一姓季的乳娘,仗势占夺民田,朱暟经核实后,上奏朝廷,依法处置,吓得那些豪贵们敛迹缩首。都指挥使鲁全,私役操军为自己建造房屋,并索兵丁黄豆二百多石,朱暟上奏朝廷,要求追究并治罪,以警示众人,朝廷准奏。时任吏部尚书是山东人,有两个儿子参加乡试,朱暟参加阅卷,这位尚书请托朱暟予以关照。朱暟阅卷后,不予录取,并封其卷,答复尚书:“公道难容”。朱暟的性格可谓刚烈。
朱暟监察的第三地是云南。云南有土司擅自开矿,他们害怕朱暟严厉,偷偷送贿赂到高邮,但朱暟没有让他们钻空子,坚持依法处置。曲靖军民府民俗一贯以来非常凶悍,朱暟上奏朝廷为其建学校,设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使民风得到很大改善。据《南宁县志》记载:南宁有座曲靖文庙,明洪武十七年建,“成化三年,巡按朱暟、知府张纯重葺,督学童轩为之记。”此庙在崇文尚德、礼乐育人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据《永昌府志》记载:永昌城南十里有诸葛堰,诸葛武侯所筑,分大堰、中堰、下堰。其中大堰在法宝山下,石岸土堤,厚一丈二尺,周遭九百八十余丈,中深三丈,岁久淤涨。明成化三年(1467年),巡按御史朱暟修筑,分水口为三,灌田数千亩。云南有一条险道,难以行走,朱暟组织民工开山路一百多里,化险道为坦途,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通行,老百姓称这条路为“朱公岭”。
朱暟任严州知府九年政绩显著
成化五年(1469年),朱暟由于阅卷事得罪吏部尚书,遂被外派到严州任知府。朱暟到严州后,“益励清节”。史料记载他做了这样一些事:1、修公署,换新貌。《严州府志》记载,成化七年(1471年),“知府朱暟建正厅及幕厅,廊庑,重建周垣。”连围墙都进行了修建,“整治公署,创举一新”。2、筑堤坝,御水患。严州一些地区经常遭受水灾,朱暟组织实施了建堤筑坝等水利工程,减轻了水害。3、筑驿道,植杨柳。严州府东门至富春驿的道路低洼狭小,朱暟率众将其拓为坦途,路的两旁还种植柳树,成为一景,老百姓称这一片柳树为“朱公柳”。4、重教育,修学宫。严州府学宫在府治西南,中为先师殿,翼以两庑,前为仪门,为泮池,东名宦祠、乡贤祠,西启圣祠、仪门,内为明伦堂,东西四席。该学宫在历史上多次遭兵毁水圮。朱暟任知府后,整修学宫,创建了棂星门。5、置义冢,葬无殡。朱暟发现许多贫苦农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因而死无葬身之地。他筹集银两买下一片土地作为义冢,“以葬死无殡者”,后此地名为“漏泽园”。《高邮州志》记载:朱暟在严州府九年,“考绩为天下第一”。
关于明朝的考绩问题,我查了一些史料。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设立了一整套的官吏考核制度,并且以考核的结果作为对于官吏升迁任免、奖励惩罚的依据。明朝对官吏的考核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负责。考核方式分两种:一种叫“考满”。这种考核方式针对的是所有的在职官员,“考满”又分成三个阶段,初考、再考、通考。凡是官吏任满三年就要进行一次考核,叫作初考,任满六年再次进行考核,叫作再考,任满九年再进行考核一次,称为通考。三次都通过之后,才能称为“考满”。第二种叫作“考核”,也是针对所有官员进行,目的在于奖惩升降。分“京察”和“外察”,京察是针对所有在京的京官的考察,所有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要述职。外察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的考察,不定期举行。各地地方长官需要将自己的工作整理成册,然后再层层上报,层层进行审核。在此严格的考核之下,朱暟能够考满,并获“天下第一”,可见他的政绩非常显著。
《高邮州志·朱暟传》对朱暟的评价是:“在严九载,刑清政简,囹圄空虚,百废具举,颂声载道。”《严州府志·朱暟传》对朱暟的评价是:“廉能有为,吏不敢欺,扶植善良,豪强敛迹。”朱暟在严州时老百姓为他建“生祠”,在他去世后,又入祀严州府的“官宦祠”。从朱暟身上我们体会到明清时的《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我们也感受到“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朱暟在严州九年考满,升福建右参政,可惜未到任就去世了。按此推算,朱暟于1478年去世,享年60岁左右。朱暟著有《廉叟传》,可惜早已佚失,否则我们不但可以了解朱暟的业绩,还能更多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