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邮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 赵洪林
教学评价具有导学、导教功能,一学期一次的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亦然,它相当于GPS。“GPS”是否精准,衡量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课标,即曾经的教学大纲、2011年课程标准以及最新出炉的2022年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超课标,但教学评价不能超课标。然,在“文件课程”以外的层面,即“实践课程”的层面,教学评价超标的情况稀松平常,就像系统的bug。我手头有一套近三年的期末卷,打开一看,bug还真有:
Bug1:听力题。题型具有创新性,符合课标中倾听、边听边思、听后能抓住关键信息清楚表达等目标。但听力题的设计却不敢恭维,比如一段语音里含六个四字词,一两分钟内要记住它们并锁定其中两个,还要把它们写出来。何况,要求写的两个词出卷老师也未必能确定它们就是1-7册语文书写字表、词语表里面的字词。这六个四字词是:万紫千红、莺歌燕舞、专心致志、一丝不苟、栩栩如生、恍然大悟。再说,听力题安排三道题,设计的标准是什么?
Bug2:课本知识填空。课标是教材编写的指南,教材的编写意图直接反应课程的标准,教学评价也应依标扣本。举个例子来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明确提出: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以及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文是作为“诵读材料”而不是“教学内容”编排的,意在引导小朋友们关注古诗文,读读、背背,积累阅读文言的兴趣和习惯。总之,日积月累的语文实践锁定在“诵读”两个字,目标是“乐读”,而不是“会写”。检查诵读老师可以通过“听读”“听背”来完成。可是,在期末试卷里却出现《嫦娥》《别董大》等诗句的填空,还有古代名人名言、谚语的填空,更出奇出格的是还考“之”等文言词的意思。要知道,古诗词的“注释”是帮助小朋友们诵读用的,不是给你出题用的。再举个例子,课文后面的习题第一题有“背诵”“默写”,教材设计的意图很明确,背诵就是背诵,会背就行,不必会写。默写不但会背还要会写,所以,考“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可以的,因为习题里明确了“默写”,要求默写的还有《题西林壁》《夏日绝句》两首古诗。可是试卷里却出现“背诵”的内容要求填空的情况。更有甚者,还要求小朋友们会写教读课文里周恩来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毕竟不是“默写”内容,最多算是会口头表达的内容,“崛”也不是写字表的生字,小朋友们不必会写,你考这个做甚呢?
Bug3:词句段运用。词句段运用不应超出曾经学过的语文园地里的训练点,题目的设计也不宜超出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经验,可不知道出卷者是何种意图,偏要难住小朋友不可的样子。比如有这么一道改错题:两千多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在博物馆展出。考这题衡量小朋友们会不会运用对调符号没有问题,问题是它的内容明显超出了小朋友们的已有经验,读不懂啊!再如: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教育。小朋友们还没有系统学习语法,你偏要拿这个来为难他们干嘛呢?
Bug4:课外阅读。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有一句话: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统编教材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但它的目标锁定在“培养读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好的开头,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新课标背景下,每学期给小朋友们安排了必读书,有好几本。就四年级第一学期而言,六本必读书阅读总量在30万字以上,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课标要求。怎么考查小朋友们的阅读?个人认为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过程引导,评价方式以阅读观察为主,即在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来衡量小朋友们的读书兴趣、习惯和能力。可是期末试卷中却出现了违背课程标准、违背教材意图的玩意,考书中某一页某一段里面的一两句原文内容,让小朋友们判断对不对。比如选择题有这么一条选项:A.《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中,享乐女神说她是“和平事业的真正参与者,战场上忠实的盟友,是友情忠实的伙伴”。出题者想考小朋友们,这句经典的话到底是谁说的。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有厚厚的两大本,人物数都数不过来,外国人的名字读起来都拗口,读就读了还让记住此人此言,为什么呢?在下要追问一句,如此评价,小朋友们的读书兴趣何在?我想,如果这样考也许更适切:读《赫拉克勒斯的故事》的时候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请写下来。读完之后你找到答案了吗?请写下来和我们分享。这对应了教材提问策略。或者这样考:你对美德女神的这句话有何理解?请写一写批注。这对应了教材单元语文要素学习写批注。笔者以为这样考是考兴趣,也是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