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6月2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漫说新蚕豆

  □ 朱桂明

  春节期间就可以吃到新蚕豆。这些新蚕豆,都是南方运来的。外地货,总是要差一点滋味。等了几个月,本地新蚕豆终于上市。

  乾隆嘉庆时期的官员、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云:“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炒之,甚妙。”

  袁枚所言极是!家乡的蚕豆炒麻咸菜,正是这一种吃法。

  “腌芥”,是指用芥菜腌制而成的咸菜。芥菜有两种,一种叫做冬芥,如雪里蕻;一种叫做春芥,如麻菜。用雪里蕻腌制而成的咸菜,还叫雪里蕻。用麻菜腌制而成的咸菜,则改叫麻咸菜。

  麻菜如何腌制?麻菜生长周期长,要在田里越冬。春天开花之前,将其挖起、去根、洗净、沥干、切碎;加入适量的盐,拌透放一夜。第二天将其榨干、装坛、捺紧、封口。事成之后,要把坛子放阴凉处静置,最少三四十天。临吃开坛,清香扑鼻。用手拈一点一尝,鲜得直掉口水!麻咸菜可生吃。从坛子里抓上来,下几滴香油,拌起,盖过一切佐粥之物。用这种咸菜炒出来的新蚕豆,不好吃才怪呢!

  榨麻咸菜很好玩,小时候最喜欢做这件事。把放了一夜的麻咸菜倒进蒲袋,扎紧袋口,置于地;用一木板压其上,木板两头站几个小孩子;大人一声令下,木板跷来跷去,麻咸菜里的汁液即随之流出。榨麻咸菜要反复榨,榨一次,收紧一次袋口。这样,才能最终榨干。麻咸菜从夏吃到冬,如果榨不干,那是放不了多久的。榨的次数越多我们越高兴!每榨一次,我们便玩一次“跷跷板”。

  蚕豆炒麻咸菜花钱不多,制作又极其简单,却算得上是人间至味。此物在我的家乡极受青睐。餐桌上有了它,不管吃饭还是喝粥,都得加一碗;若是喝酒,十有八九要喝醉。

  “新蚕豆之嫩者”,“嫩”到什么程度?窃以为可从两个方面去认定:一、新蚕豆炒熟后要有一点粉。二、食新蚕豆可以不吐皮。倘若新蚕豆炒熟后一点不粉,或者食时一定要吐皮,这样的蚕豆炒麻咸菜”就降了一个等级。因为它所用的新蚕豆,不是特嫩就是特老。

  可是,偏偏有人嗜食特嫩的新蚕豆。“江南才子”、《夜上海》歌词作者、“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范烟桥(1894—1967)在《茶烟歇》里云:“(新蚕豆)如在初穗时,摘而剥之,小如薏苡,煮而食之,可忘肉味。”其实,这样特嫩的新蚕豆,我们也尝过。幼时,几个小伙伴到郊外撒野,路边的新蚕豆荚才结一丁点大,瘪瘪的。我们嘴馋,便摘下剥开,舌头一舔,牙齿一嚼,有一丝淡淡的甜味儿,却涩嘴得要命。范烟桥之言,实不敢苟同。也许这样特嫩的新蚕豆煮了吃,就会如范公所说的了。有机会,总得去试试,人家毕竟是“吃货”级的大美食家。

  新蚕豆还有一种极有趣的吃法,用棉线穿起来,扎成一圈,煮熟,冷却,套在小孩子的颈项上。小孩子一边玩耍,一边品尝。

  新蚕豆的这一种极有趣的吃法,是颇有些道理的。

  蚕豆又叫佛豆。据宋《太平御览》记载,蚕豆由西汉张骞自西域引进。初名胡豆。“胡”与“佛”,在有的方言区,读音相同或相近。有人以讹传讹,胡豆就变成了佛豆。有其名,亦有其实。旧时有个风俗,生日当天,众人一面念经,一面拣蚕豆;然后把蚕豆煮熟,在街口分送行人,以求添寿。因为蚕豆又叫佛豆,所以这个旧时风俗的名称就叫做“拣佛豆儿”。《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写至贾母八十诞辰,就有众人“拣佛豆儿”的具体描述。

  乡人把佛豆的叫法落实在行动中——那一圈用棉线穿起来的新蚕豆,在他们的眼睛里,就是一串佛珠。小孩子套着它,佛主可佑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说到这里,须作一点补充了。蚕豆之有学名,始自明代。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食物本草》里云:“(此物)豆荚状如老蚕,故名蚕豆。”

  新蚕豆上市一段时间,渐渐变老。此时去掉它的皮,则曰蚕豆仁子。蚕豆仁子烧瓠子很下饭。端午节吃“十二红”,蚕豆仁子炒苋菜一定会入选。蜜汁蚕豆仁子、桂花糖蚕豆仁子,经常上酒席桌当冷盘。淡绿的身子,雪白的盘子,简洁朴素、典雅大方,吸人之眼球。只可惜——吃到蚕豆仁子,新蚕豆离下市也就不远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副刊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漫谈高邮“三十六湖”
酱园
漫说新蚕豆
以青春之我书写时代之高质量发展
高邮报副刊06漫说新蚕豆 2022-06-24 2 2022年06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