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长林
时光荏苒,一眨眼我已是八十六岁的老人了,但童年端午节是怎样过的,我至今难忘。
解放前,我们一家三口人,只靠父亲摆设皮匠摊,修鞋、钉鞋掌、绱新鞋为生。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社会不太平,百姓哪有心意添衣、做鞋,父亲的皮匠摊生意十分清淡,勉强糊口。
中国的民间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对每个百姓都是公平的,一到时节,大家都要过。不过,有钱的是有钱的过法,困难家庭有节省的过法。
我童年的端午节是这样过的:父亲买上二尺五彩线算是“百索”,给我手脚腕和脖子系上。传说儿童“扣百索”可以避风险,保安康。把从小贩那儿买的鸭蛋放在一个自制的红线网兜里,挂在我胸前。早晨,父亲把买来的几只粽子剥开,我蘸上白糖,吃在嘴里再美味不过了。中午饭,我们家虽没有端午节要吃的“十二红”,但比平时多了一两个菜。父亲喝着雄黄酒,母亲用雄黄酒将我的手脚身体裸露的部位涂抹一遍,说是可以驱邪、避毒。傍晚,父亲还带我走进澡堂洗了一回艾水澡。
我们家虽比别人家困难些,但大门楼上悬挂的艾草、菖蒲一样都不比别人家少,过节的气氛不比别人家差。
我记得,父亲挂在我胸前红线兜里的鸭蛋,在小伙伴们面前显摆了多时,我一直舍不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