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文游小学 张真清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但是由于孩子个性差异的原因,不排除个别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困难,因此这类学生被称为学困生。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关于如何转化学困生的呼声越来越高了,尤其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学生两极分化情况日趋严重,学校若不直面学困生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转化学困生,必将造成厌学情绪的滋生。因此,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成为教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了解学困生,积极查找原因
教师要摸清班级学生状况,列出学困生名单,探寻学困生的构成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要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困生在教师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二、尊重学困生,树立自尊自信
1.和学困生交朋友
学困生内心充满自卑,老师要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指出前进的方向。告诉他们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够战胜困难才是生活中的强者,鼓励他们敢于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发挥自身潜能,找回自尊和自信,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2.宽容帮助学困生
老师要允许学困生有失误。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学困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自然不够理想。他们对于较浅显的、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学习兴趣更浓一点,反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导致作业错误多或者停滞不前。这时,最需要老师真诚的关心和体贴。实践证明,谁能在需要帮助的学困生心田上种下自尊、自信的种子,谁就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3.给学困生树立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美好的品质来塑造学生纯洁的心灵,让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他们转变思想,鼓足勇气,正视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三、改进教法学法,培养学习兴趣
为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化难为易。
首先要联系实际,讲课时注意增强趣味性,借助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其次,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注意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用顺口溜、故事等引导学困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再者,教学中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合理定标,分层分组,加强辅导,平时布置作业、考查要区别对待。例如我班的任同学,意志力较差,一遇到难题就不能认真思考,只想从老师和学生或家长那里寻求答案。为培养该生良好的意志力,我平时注重对他单独进行训练,比如,让他做题前,先给他讲解题目的意思和要求,让他独自克服困难完成任务。通过一次次训练,激发了该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体验到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四、不断抓反复,反复抓不断
学困生转化就像温水泡茶慢慢浓一样,要细心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虽然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会有进步,但由于其意志薄弱,有时在学习过程中因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波动而出现反复,教师不应心灰意冷,要及时找到原因。因为学困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所以对他们的转化和干预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出现反复很正常,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反复点,多跟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减少他们调皮捣蛋的机会。比如,在学校举行的拔河比赛中,我有意地重用学困生,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班级获得荣誉,并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正是由于抓住了学困生的特点,采取心理战术为他们找回了自信,才令他们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另外,在学困生遇到烦恼,渴望得到理解和慰藉时,我们要用师爱和集体的温暖,去鼓励并给以具体援助。只有这样反复引导,不厌其烦地进行干预,才能看到成果。
五、家校配合,齐心协力
学困生的教育不光是老师的责任,家长的配合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和父母在孩子学习成长的道路上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在校传授知识,规范行为;家长在家配合辅导,督促检查。现在信息通讯发展迅速,除了家访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互相反馈学困生的学习成长情况。让他们感受家长对自己的关注与关怀,激发他们潜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家校联系,同步教育,才能很好地对学困生进行干预,完成他们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