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2022~2026)
★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扬州市第八次党代会、高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聚焦江苏绿心、加快中部崛起”目标定位,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径探索试点为抓手,聚焦“四区”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加快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高邮。
★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扬州高质量发展考核中站稳第一方阵,确保在全省县市中争先进位。到2026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超1200亿元,力争挺进GDP百强县前30强,工业开票销售超2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5%以上,新增外来人口3万人,保持县域发展旺盛活力。
★实施八项重点工程
★“‘3+3’产业强链补链扩链”工程
★“工业企业三年培大育强、中小企业五年助推升级”工程
★“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工程
★“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工程
★“‘双核驱动’乡村振兴样板”工程
★“城市功能性短板补缺提升”工程
★“教育卫生招才引智和强基提档”工程
★“居民增收提级跃升”工程
2022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
●工业开票销售力争增长2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进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六大工作举措
1
推动多链融合 提升产业发展新质态
以打造产业链为抓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完善服务链为支撑,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以植入创新链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2
持续深化改革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高点站位,以更宽视野规划区域发展
坚持集聚发展,以更大力度提升载体效能
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实举措全面深化改革
3
聚力乡村振兴 绘就“三农”发展新画卷
围绕质量效益,推动现代农业更优更强
围绕宜居宜业,推动乡村面貌更美更靓
围绕富民增收,推动农民口袋更鼓更实
4
对标“绿心”定位 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
放大优势,厚植最美生态底色
塑造品质,提升城市建管水平
节约集约,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5
围绕共建共享 奔向共同富裕新目标
扩面与提效并重,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普惠与提质并举,加快均衡公共服务供给
惠民与便民并进,扎实办好十类民生实事
保护与利用并行,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6
提升治理能力 开创长治久安新局面
坚持人民至上,慎终如始抓疫情防控
坚持源头治理,一着不让促本质安全
坚持底线思维,全力以赴防金融风险
坚持法治引领,综合施策保社会稳定
今年政府将兴办这些民生实事
教育卫生
推动实验小学、城南新区小学集团化办学,建设实验小学澄子河校区,建成南艺幼儿园云台分园。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推动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邮分院建设。优化分级诊疗布局,完成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重组新建第二人民医院。完善公共卫生四级体系。
就业创业
拓宽群众就业渠道,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创建扬州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家,实施优秀创业项目20个,支持自主创业1200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对口帮扶,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应保尽保,健全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做好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残疾帮扶等工作。
养老服务
着力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设施、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盘活闲置医疗资源助力颐养社区建设,建成颐养示范社区6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个。
城市建设
推动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做优交通环境,新建玉水路、改造武安路、东延海潮路、北延珠光路,建成武安大桥、捍海大桥,升级改造海潮大桥,实行全域公交同价一票制。改造老旧小区27个、棚户区410套,增补小区充电桩和停车位,全面消除主城区13个易涝点,提标建设瑞和农贸市场。
交通出行
推进交通融达,开工建设宁盐高速,加快实施京沪高速扩容,推进通扬线“五改三”改造,建成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先导段,推进G344改建、S264扩建,实施S352路面改造,启动高邮通用机场建设,积极推动高邮至扬州快速路和城际轻轨研究,加快融入长三角综合交通体系。
乡村振兴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因地制宜编制实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建设美丽宜居村庄12个,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大力完善“水电路气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富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无债村比例达100%。
生态环境
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取缔城区散煤销售网点,顶真碰硬抓好秸秆禁烧。全力开展幸福河湖建设,重点推动乡镇园区污水管网、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强化遗留地块污染调查治理。实施大运河文化带造林绿化试点项目。
全面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水平
●坚守初心,务实勤政
●勇担使命,高效理政
●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严守底线,廉洁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