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汪曾祺学校八(11)班 林芊璕
前几日,爸爸接到舅爷爷的郑重邀请,请我们去参加他老家的“上梁”仪式。
出发前,爸爸提醒我,参加“上梁”仪式,一定要穿戴整齐,讲话得体。在路上,我不禁疑惑地问:“到底什么是上梁?”奶奶接过话茬:“你这在城里长大的小孩,当然不知道农村里的习俗。以前,在农村里,除了娶妻嫁女、大寿大喜,建新屋可也是顶重要的呢!”
没一会儿,我们的车开进了村子里,爸爸指着前方一幢还未建好的房屋说道:“看,就是那房子,我们快到了!”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我看到村头多了一座新屋,青砖、乌瓦。屋顶能看到新钉上的椽子,在阳光下显得非常耀眼。
从来没有见过“半成品”房屋的我新奇地问,“为什么不等房子全部盖好,完工后再请大家来喝酒庆祝呢?”爸爸一边向远远走来迎接我们的舅爷爷挥手,一边赶紧跟我解释:“在新屋即将完工,准备安上堂屋屋脊上大梁的时候,屋主人为了求个吉利,总会请风水先生(地仙)选个黄道吉日,举办‘上梁’大典。”“哦!就是选个吉日,安上大梁。”我恍然大悟,立马端正好坐姿,拉了拉裙摆,做好即将参加大典的准备。
刚一下车,舅爷爷已经在车旁迎接我们了。六十开外的舅爷爷,皮肤黝黑,稀疏的头发有些凌乱,但笑声爽朗。特意穿上红色衬衫的他,看起来特别健朗,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你们来的时间真正是巧,马上八点,我们就要放炮仗啦!”他一边哈哈地笑着,一边把我们往新家引。
刚走到屋前,我的一双眼睛就不够用了,好个热闹非凡的场面!院子里早已挤满了男女老少众乡亲,大家都面带笑容,忙而不乱地东走西瞧。屋檐下拴了几条红布、花布、绿布,迎风飞舞,似在替主人迎接八方来客;门框边的柱子上贴着几副喜联儿,最中心的一副联上写道:“上梁正逢黄道日,建基迎来紫微星”;门内躺着今天的主角儿——正梁,只见它头扎大红绸,足系金丝缎,身贴大红纸,上书:“上梁大吉”;正门口也已设好了八仙桌,上面陈列着两个极大的猪头,一对粗壮的猪蹄,三条鳞片闪着金光的大红鲤鱼,旁边围着许多“眉心一点朱砂痣”的馒头,正咧着红樱桃般的小嘴冲我笑哩!桌腿上还拴着两只肥嘟嘟、褐红色的大公鸡,它们似乎也被这热闹的气氛所感染,一边扯着嗓子“高歌一曲”,一边“翅舞爪蹈”。
不一会儿,鞭炮声响起,上梁大典正式开始。早已分立在屋顶上和地面上待命的师傅们“以放鞭炮为号”,立马动起手来。就见那根8米来长,盆口粗细的大梁,被师傅们十分麻利地套上绳索,向上拉去。别看师傅们拉得快,可稳当着呢。我屋顶、地面不停地来回扫视,生怕错过这大典最隆重的环节:师傅们好像是演练过无数遍了,配合得十分默契——地面上的师傅先将绳子麻利地扣在大梁的两端,然后用有力的大手托起大梁扛在肩膀上,并示意屋顶的师傅向上拉。屋顶上的师傅早已心领神会,双手交替,一拉一握,大梁“一步一步地向上走去”,一旁的乡亲都屏住呼吸,对大梁行注目礼。拉大梁绳索的师傅旁边,分立着另外两名师傅,他们猫着腰,伸着手,把快升到顶的大梁稳稳地接住。只听他们齐声大喊“嘿——哈!”然后猛一使劲儿,大梁不偏不倚地“坐”在了屋顶正中央。我还没来得及眨眼睛,就看见师傅们敏捷地从腰间裤带上抽出榔头,口袋里掏出钉子,“砰砰磅磅”几声,大梁在屋顶上终于稳如泰山地安家了。师傅们一边喊着“新屋建成,房主安居,人旺财旺,幸福安康”的吉利话,一边朝下面的人群挥手致意。乡亲们不约而同地高呼:“好,好,这大梁上得稳!”看得入神的我,突然听爸爸在我旁边说道:“你看这根大梁,它跨度最大,受力也最大,就像我们人体的脊柱,‘脊’与‘吉’、‘梁’与‘良’同音,所以这第一根梁也叫‘吉良’。”原来如此奇妙,上梁仪式的顺利,不仅关系到房屋的牢固,也预示着家庭的兴旺发达,难怪乡下人对安置这第一根梁看得如此神圣而重要了。
鞭炮依然在“劈里啪啦”地伴奏,师傅们也口若悬河地继续说着吉利话:“八宝地上起华堂,吉日吉时来上梁”“当家的来接糖,一年更比一年强”……与此同时,梁上的师傅转身从墙头接过几个沉甸甸的大箩筐,抓起一把把喜糖向人群撒去。大家一看更起劲儿了,一个个“抄起家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拿斗笠的,有拿洗脸盆的,有拿米筛的,甚至还有拿衣服、太阳帽的,大家都朝着师傅使劲地挥手,大喊着:“师傅,这边儿来!”“师傅,往这边儿撒!”
我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只顾着跳起来抢糖,竟抓到了前面奶奶的头发、踩到了旁边阿姨的脚尖,可他完全无暇顾及道歉,只一个劲儿往上跳着,手一次次地往前后左右挥着、抓着,还不时地朝着梁上的师傅大喊:“师傅,我还没有呢。”终于抢到喜糖后,他立马喜笑颜开,飞快地钻过人群,溜到旁边空地上,赶紧数一数自己抢到几颗糖,有几颗是巧克力糖。突然,有一颗糖落在了我脚边,我正要俯身去捡,却见一个老奶奶也将手伸了过来。我刚犹豫一下,老奶奶就飞快地抢走了那颗糖,并十分得意地向我展示她的“战果”,我只好大度地恭喜她:“奶奶你运气真好,抢到喜糖了!”老奶奶脸上层层叠叠的皱纹瞬间就笑细了。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抢到了一些糖果,庭院中就填满了欢声笑语,这可真应了屋柱上的一副喜联“爆竹声声喜建新居,笑声阵阵福满玉堂”。
仪式结束后,乡亲们三三两两地唠着家常,朝村头的小学食堂走去。原来舅爷爷早跟学校租了食堂,请了大厨,在大典结束后,邀请乡亲们去喝“上梁喜酒”呢。我转身跟着家人一起过去,却看见满面红光的舅爷爷正抱着孙子也往外走,他手里抓了满满一把喜糖,并且挑的全是孙子最爱吃的巧克力糖。看着孙子拍手叫好、喜上眉梢,舅爷爷的嘴更是乐得合不拢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数着抢来的喜糖,一边浮想联翩:在老家的这个新宅子里,舅爷爷一定会像老顽童一样陪着孙子玩乐,开心地看着他一天天长大,享受天伦之乐。
其实,古老的乡间传统“上梁”,不仅是民间风俗的传承,更是乡村人们幸福生活的见证。在自家的宅子里,享受着子孙满堂的美满,那当然是农村人最大的心愿和自豪,只是我希望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上梁”传统,随着搬进城市的人家越来越多,不会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指导老师 乔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