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广法
冬至我们那儿叫大冬,季节进入真正的冬天,是庄稼人相对清闲的时光。大冬过后到清明这段时间,旧时习俗认为动土百无禁忌,可建房造屋、迁坟、砌厕所,支灶(也叫支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房造屋少,支灶多。
支灶即砌老虎灶。准备支灶的农户,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筹备材料。常用材料:潮石灰,砖头,稻草灰。先找一块空地,挖个一米见方的土塘,倒上购来的干石灰,放水煮好,盖上薄膜,慢慢滗去水分,到用时石灰不干不湿正好。稻草灰就是用纯稻草烧饭,待冷却后从锅膛扒出,不能混进杂质,堆在某个角落,收藏好。
支灶得请瓦匠师傅,可瓦匠师傅的手艺三六九等,有的支的灶回烟,有的支的灶不回烟,有的支灶省柴草,有的支灶费柴草。记忆中官林村八组一位姓赵的瓦匠师傅支灶最好最出名,每到冬天都很忙,一定要提前预约。
支的老虎灶,有两口锅的,有三口锅的。正常是两口锅,两口锅之间,安放一个汤罐,用来焐水。饭好,水也开了。这种水只能用来洗脸洗脚,因这有股烟味。
支灶时,把灶身刮一层青灰。青灰是白石灰与稻草灰搅拌而成。瓦匠师傅还在灶身上画上各种简单图像,鱼、水仙画得最多,彩色的少,黑白的多。黑、白两种涂料就地取材,黑的是学生用的墨水,白的就是石灰水。画笔,瓦匠师傅就随手折一节枯树枝。画图,依据主家的意思,画上喜欢的动物、花卉,也有随瓦匠师傅画。
凡支灶一定会热灶。热灶虽是一个家庭的事,却也是当时全生产队的事。那时生产队就像一个大家庭,一家有事,家家来帮忙,同时,热灶也是处理邻居之间矛盾的最佳时机。俗话说,牙齿与舌头还磕碰呢,何况眼睛靠近鼻子的邻居。农忙时,因争抢打谷场、农船,避免不了闹些小矛盾。这时主家借热灶的机会,托其他邻居请对方,来弄一杯水酒。待对方来了之后,递上一支烟,招呼一声“来啦!请里坐”,对方一笑,一切不愉快皆烟消云散。
在我的老家官林村,也许是当时大家住的茅草房多,易引发火灾,对灶老爷特别尊敬崇拜。只要有一户人家新砌老虎灶,全生产队的人定去贺灶,祈求灶老爷庇护。贺灶的那天,全生产队人都去帮忙。男人负责借锅、碗、瓢、勺、桌椅,挑水缸水;女人烧火、剥葱、拣菜。早晨天未亮,村民就赶来帮忙。男人东家搬方桌、西家扛长凳;女人烧火的烧火、剥葱的剥葱;帮不上忙的老人,在旁边望着忙前忙后的村民,笑眯眯地聚在一起晒太阳谈论;小孩则在院外砸铜钱、掀纸角、玩斗骑,竖着耳朵听放鞭炮开晚饭。新锅烧上六大经典农家菜,号称“六大碗”:萝卜烧肉、煮鱼、烧肉丸、下粉丝、汪豆腐、百页烧青菜。酒是高邮“粮食白”,“粮食白、粮食白,四十度都不足,不能喝的来三碗,能喝的尽管啯”。
灶成后,安好锅,贴上从集市上请回的灶锅老爷像和早已写好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台上放上香炉,点着三支香,瓦匠师傅取下夹在耳朵上的一支香烟,疲惫地对主人说:热锅吧!主人忙朝外喊:放鞭炮!负责放鞭炮的人大喊:小孩走开!点响了鞭炮,噼噼啪啪……哄……啪……小村上空响起了欢快的鞭炮声,一股浓厚的炊烟飘向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