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汪曾祺与龙虬

  □  周荣池

  这里说的龙虬,实指原一沟、马奔庄(后改称张轩)二地。

  1996年汪曾祺为高邮文联成立十周年题联:

  龙虬文化七千载,国士秦郎有几人。

  龙虬濒临邮城东郊,由原来的一沟乡与张轩乡合并而成。此地乃江淮故地,原名龙裘,境内有江淮史前文化遗址。清顺治年间吏部郎中孙宗彝有关于秦邮八景的诗云:

  神尧仙山雪浪飞,晓月明灯玉女回。甓珠西湖邗沟柳,文台东门龙裘堆。

  龙裘之名早在明清已有之,而其遗址发掘也是上世纪之事。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此开挖鱼塘时,挖出了大量陶器残片以及少量完整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到70年代,经下放此地的南京博物院张正祥、纪仲庆先生调查,确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93年春至1995年冬,文物部门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出土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清理出男女合葬墓7座、墓葬402座、房屋遗址1处、居住遗址4处、灰坑34个,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发现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间的碳化稻米,将我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早到5500年前。

  所谓龙裘,乃当地人以为田土沟渠间曾暴露的大量贝壳为“龙鳞”之故。

  王安忆在2008年自游高邮古城,后作《去汪老家串门》一文末讲:

  龙虬庄史前遗址静寂着,园边的稻田是不是几千年前的稻种繁衍?此时又熟透一季,绒扎扎的一片。田间有小庙,仅一步进退,香烛俱备,侧墙上写一对联:看看世界到处合资,望望人心都想发财。又像是祀福,又像是讥讽,倒有汪老看世界的眼风。

  龙虬之名始于1996年,由原一沟乡改成此,2000年张轩乡并入。

  一沟亦乃古镇,在古水澄子河畔。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她甚至充满了凶险: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相传,金兵统帅完颜宗弼命高太保率骑兵攻楚州,并不时派兵刺探岳家军动向,亦想骚扰攻打。一日,岳飞率少量骑兵引诱高太保退向三垛方向,在离高邮城10余里处的河边,金兵突然连人带马陷入伪装好的既深又宽的沟中。金兵不会游泳,死者大半。岳家军大杀回马枪,高太保仅区区数骑落荒而逃。这里是岳飞专为金兵设下的陷阱,此战使这里至今留下地名“一沟”。在一沟东10多里处,高太保千余骑再次纷纷坠入深沟中,一时马匹狂嘶,金兵乱嚎。岳家军英勇出击,金兵人马尸体几乎填平了这第二道沟,此地至今称“二沟”。

  汪曾祺在小说《关老爷》中记录了澄子河边这几个自西向东镇子上的风情。“关老爷”是个遗少,颇有些古怪的来头:

  老关老爷死后,关老爷承其父业,房屋盖得更大,田地置得更多。一沟、二沟、三垛、钱家伙都有他的庄子。他是旗人。旗人有族无姓,关老爷却沿其父训,姓了关。关老爷的二儿子是个少年名士,还刻了一块图章:汉寿亭侯之后,其实关家和关云长是没有关系的。

  而这位老爷确实有些派头,这从他的起居中可以看出:

  关老爷在一沟的食单如下:

  凉碟——醉虾,炸禾花雀,还有乡下人不吃的火焙蚂蚱,油汆蚕茧;

  热菜——叉烧野兔,黄焖小公狗肉,干炸活季鱼;

  汤——清炖野鸡。

  他不想吃饭,要了两个乡下面点:榆钱蒸糕,面拖灰翟菜加蒜泥。关老爷喝酒上脸,三杯下肚就真成了关公了。喝了两杯普洱茶,就有点吃饱了食困,睁不开眼了。他还要念一会经。他是修密宗的,念的是喇嘛经。

  他要睡了。庄头已经安排了一个大姑娘或小媳妇,给他铺好被窝,陪他睡下了。

  晚年,汪曾祺再到一沟,已经是1991年9月29日至10月7日之事。在乡人朱延庆先生《汪曾祺最后一次回故乡》中回忆:

  9时(是年10月3日——本文另注)许去张轩林场。林场负责人周荣华、卞、王三位热情接待。林场面积近4000亩,隔垛3000亩,河沟800多亩,种了大量的池杉,15年后成材,还有大量树苗,养鱼、养牛、养羊,培植黑白木耳、宝塔菜等。施松卿从工人手上接过刚从盆里挖出来的银耳,放在手上赏玩,像是一朵洁白、纯洁的花。林场有工人25人,另有20个承包户,林场每年有收入两三万元。雨后,空气异常新鲜,苍翠的池杉树林特别养目,树上众鸟啁啾,真是鸟鸣林更幽,使人有出世之感。汪曾祺对几位负责人说:在这里工作的人要甘于寂寞,但环境清新幽美,也会使人长寿。在林场办公室汪曾祺用钢笔书写:

  十年树木非容易,得与儿孙留荫凉。

  张轩林场在张轩乡,此地明清即有地名“马奔庄”,后因烈士改名。张轩(1923—1943),祖籍江苏南通,革命烈士。1923年7月12日出生在上海徐家汇,1939年底参加“江抗”教导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随新四军从苏南向苏中地区转移,历任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三营七连指导员、高邮团七连指导员。1943年4月30日在攻打马奔庄敌伪据点战斗中,张轩光荣牺牲,年仅20岁。

  汪曾祺作品中提到过的铁桥和尚或者石桥和尚为一人,正是铁桥,竟也是张轩人。汪曾祺在《我的父亲》一文中提到这位颇有些“不拘礼法”的和尚:

  他后来不大摆弄别的乐器了,只有胡琴是一直拉着的。摒挡丝竹以后,父亲大部分时间用于画画和刻图章,他画画并无真正的师承,只有几个画友。画友中过从较密的是铁桥,是一个和尚,善因寺的方丈。

  我写的小说《受戒》里的石桥,就是以他为原型的。铁桥曾在苏州邓尉山一个庙里住过,他作画有时下款题为“邓尉山僧”。

  我父亲第二次结婚,娶我的第一个继母,新房里就挂了铁桥的一个条幅,泥金纸,上角画了几枝桃花,两只燕子,款题“淡如仁兄嘉礼弟铁桥写贺”。在新房里挂一幅和尚的画,我的父亲可谓全无禁忌;这位和尚和俗人称兄道弟,也真是不拘礼法。

  《高邮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人物简历”有“铁桥”,不在“文教卫”,而在“军政界”:

  铁桥(1874—1946),高邮张轩人(一说如皋人),俗姓秦。父秦介甫,为清举人,家贫,设馆谋生。铁桥10岁于县城草堂巷口处三圣庵依指南老和尚出家,法名能达,字显宗。指南请名塾师在庵课徒,铁桥遂能饱读诗书。他还喜书画篆刻,并学有所成。铁桥后在宝华山受戒回邮,即主持善因寺。一次与承志桥附近一杨姓地主打官司获胜,从此改名为铁桥。他中年曾被苏州邓尉山请去主持万寿寺,后回邮。民国20年,他发起成立高邮佛教协会,任理事长。日伪统治高邮期间,铁桥与伪县长王宜仲及日本驻军司令林田过从甚密。民国35年被人民政府逮捕,5月14日处决。

  彼时张轩仍叫马奔庄,马奔庄向东有一个村叫做“东角墩”,此处秦氏聚居,传乃高邮东乡秦观后裔,所以说汪曾祺写的这位是张轩人是有可能的。

  鄙人幼时生活在东角墩不远之地的南角墩,但未听说过这样的故事。马奔庄的故事倒听说过,说是唐高祖李渊带兵打仗到此,有几匹马受惊狂跑,扬起四蹄,奔到东北角的村子,后来的人就把这村子叫马奔庄。马奔庄向北今有村落唐高墩,传也得名于此——此地周姓聚居,我的家便也源流于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刊
   第06版:副刊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专版
汪曾祺与龙虬
诗窥汪广洋的悲剧人生
热灶
也说善因寺
高邮报副刊06汪曾祺与龙虬 2021-05-28 2 2021年05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