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同义
汪广洋(?—1379年),江苏高邮人。字朝宗,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诗文,尤工诗,善隶书。汪广洋随朱元璋反抗元朝。朱元璋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兵北伐,欲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山东平定,朱元璋以汪广洋廉明持重,命他管理行省,安抚、接纳新来的归附者,百姓感到十分安定。
这一年(1368年),汪广洋被召入宫任中书省参政。洪武二年(1369年)出任陕西参政。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长患病,中书省无官,汪被召为左丞。时任右丞杨宪专权断事,汪广洋已注意这点,对他的态度模棱两可,但仍被他所忌恨。于是,杨宪唆使御史弹劾汪广洋,称汪极不孝顺母亲。太祖切责汪广洋,将他放逐还乡。
这年(1370年)的朔风雪景中,汪广洋返回了在动乱中离别16年的故乡高邮。经历了追随朱元璋逐鹿中原的艰辛岁月,现在纵然“放还”故乡,还是值得庆幸的。
在这期间高邮还经历了另一场战乱,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白驹(今属江苏大丰)张士诚起义,攻陷泰州,然后攻下兴化。接着在高邮三垛澄子河与元军大战一场,取得了军事胜利。后进逼高邮。高邮是张士诚义军大战元军的战场,这里曾经白刃交击,生死拼杀;狼烟四起,断壁残墙。高邮化作一片废墟。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张士城在高邮承天寺称王,国号大周。
十几年后,汪广洋踏上这一块土地时,残破的墙垣,焦枯的断树,令他惊心动魄,他写下了《过高邮有感》一诗:
去乡已隔十六载,访旧惟存四五人。
万事惊心浑是梦,一时触目总伤神。
行过毁宅寻遗址,泣向东风吊故亲。
惆怅甓湖烟水上,野花汀草为谁新?
诗人归乡之际,祖辈故宅毁于战火,白发苍苍的慈母也长眠地下,面对现实,心情何其怅惘和苦涩!在这样的心境中,就连那湖岸的汀草野树,也觉得格外清冷无情——你们既然只能带给我踯躅故土的不尽惆怅,又何必生发如许艳媚清新?
在这之前,汪广洋在京城还未返故乡时,曾收到侄儿从杭州寄来的信,他曾赋诗《得杭州从侄璧书》,诗文如下:
自我离乡井,于今十六年。
汝亲罹丧乱,诸叔困颠连。
痛哭春江树,将书暮雨前。
几时携汝辈,归种水西田。
这诗同时记载了当时战乱离伤的历史和伤感悲痛的心情。
汪广洋被朱元璋切责放逐还乡后,杨宪居然再次奏劾,汪广洋又被迁徙海南。洪武二年(1370年)七月,杨宪被诛后,太祖召还汪广洋,这年冬天,朱元璋封他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并在诰词中称他善理繁难事务,且屡献忠策,将他比作张子房、孔明。
后来李善长因病辞官后,朱元璋便以汪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相。因汪广洋提不出什么建议,时间一长,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朱元璋内心始终还是善待汪广洋,又将他召为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1377年)又授汪广洋为右丞相,然而汪广洋沉溺酒中,与胡惟庸同为丞相,只是随波逐流,保持官位而已,朱元璋也多次告诫他。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二月,因刘基为胡惟庸毒死一案遭中丞涂节上奏,朱元璋问及此事,广洋回说不知。朱元璋大怒,斥责汪朋党欺君,将他贬谪海南。当船行至太平时,朱元璋追究其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书省又揭发杨宪阴谋等罪过,下诏赐毒而死。
汪广洋有《凤池吟稿》传世,有史家认为汪广洋为明初诗家之最,学者宗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