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车逻镇小学 周鑫
要提高小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教师应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模式,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明白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一、积极满足学生心理,营造氛围,让学生敢说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积极与教师配合,认真思考并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关心,学生会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甚至一个表情感受和体会到。因此,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关爱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但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同时又容易受到教师言语的影响,所以教师说话应尽量柔和,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如在要求学生回答时,应带上“请”字;学生回答完毕后,也应该及时表扬。
2.面向群体,多给机会
有人这么说过:你有一个东西,我有一个东西,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东西;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就都有两种思想。如此想来,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他人,同时又获得更多的思想,那该是多大的收获。然而想象中的事情总是很美好,事实却不尽然。教师在课堂中提问一个问题,往往都是尖子生来回答,大部分的学生则成了“摆设”。一个学生说:“我是班级最差的学生,老师喜欢叫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从来都不叫我。”而教师也会抱怨有的学生成绩差,课堂上叫了他发言也不发言,浪费时间。如果学生认为教师放弃了他,他就会自暴自弃。这种只立足于少数人的课堂模式打击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实在是不可取。其实,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因材施教。这样既锻炼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科学指导,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能说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
说话和写文章一样,如果不对某一事物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是不可能把该事物说得“有血有肉”的。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说话不着边际,回答不到点子上去。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如文具、小玩具、小动物等,让他们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
2.注意提问的艺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作回答,这并不是他们不想回答。部分学生反映,有些问题太难了,自己根本就不会,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也没有留给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的这种做法没有遵循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年级段设计不同要求的问题。如描写某一人物,低年级学生只要求能够讲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就可以了,到了中高年级就要求小学生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征进行口述,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的做法应该是:首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因材施教;其次,有些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让个别学生回答。这样做一方面降低了难度,另一方面也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步同步提高,教师要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提高。
3.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自己了解的内容说话兴趣较高,而对于陌生的内容则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如果教师出示一个主题内容后立即让学生练习说话,他们难免会因为表达内容的空洞枯燥而无话可说或无从说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安排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并辅以直观形象的插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有利于提高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4.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说话兴趣
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容易激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欲望。平时可以布置小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籍,观察实物、图画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实际生活中摄取大量的有价值的说话材料,寻找到说话的源头。课堂练习中,教师还应不断变换表达方式,如发言、演讲,以直接感受来激发学生敏锐的想象力,以趣味性来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严肃的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使学生时时有表达的新鲜感。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活动,既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又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