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母亲

  □  俞大农

  母亲出生于高邮三垛镇一个普通家庭,兄妹两人。她18岁那年凭考试录取,安排到二沟乡徐官庄小学做教师。1959年才29岁的母亲从三垛小学调至高邮新巷口小学任校长,同年与父亲结婚。婚后先后生下我们姊妹5人,除生育最小的弟弟时父亲陪伴在医院外,其余4个都不在身边。当时父亲先任高邮报社副总编,后任高邮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工作繁忙的他将嗷嗷待哺的我们及一大堆家务扔给母亲及外婆。母亲白天立足本职忙工作,晚上不辞劳苦抚育我们。一星期仅有一天的休息日,用来洗洗刷刷、缝缝补补。常在灰暗的灯光下为我们纳鞋底、补衣服。在那物质匮乏、经济拮据的年代,母亲吃苦耐劳、精打细算,含辛菇苦地将我们抚育成人。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母亲教书、做饭、育儿、缝纫、编织样样拿得起,工作家庭一肩挑,再苦再累不张口。她晚年饱经风霜的面容、体弱多病的身躯是一生辛劳的印记。

  父亲即将退休之时,突然患病离开了我们。当时母亲才57岁,我们姊妹只有我结婚成家,其余4个还未谈婚论嫁。母亲擦干眼泪,帮弟妹们张罗婚姻,建立各自的幸福小家庭。我的儿子17岁就在外求学,每次离家返校,我都泪流满面。母亲笑着安慰我:“好男儿志在四方,离家对孩子成长有好处!”母亲的床头常年放着我儿子许多照片,她把对我的爱延续到下一代身上。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过不去的坎,烦恼、着急、伤心、哭泣的时候,母亲总说:“人在世上走,刀在石上磨。苦,是人生常态。谁的人生都不容易。”如今,我若有一点热爱读书、舞文弄墨的爱好,有一点持家爱子、做人良善的性情,都归功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长达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母亲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曾先后在高邮新巷口、荷花塘、城南、南益小学任校长。母亲待人亲和,善解人意。对有困难的教师关怀备至,对贫困学生主动免除学杂费。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

  母亲一生崇尚知识,爱好读书。她关心国家大事,熟悉历史、地理、自然、天文等知识,记忆力、反应能力超强。她退休后喜欢清静幽雅的生活环境和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把读书看报作为驱除寂寞、慰藉精神的灵丹妙药。她长年坚持早晨散步,下午看书、写毛笔字的好习惯。她一个人平静而规律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她其实很孤独,盼望儿女在她身边,可她从来不说。夜幕降临,我下班骑车刚进巷口,总能远远看见她瘦弱、矮小的身影在倚门眺望我的到来。她为儿女操劳一生,却从不诉苦和流泪,有病也不愿去医院。她说:“人老了,有点病很正常,若去住院,你们5个小家庭就乱了。”临老再难也不给儿女增加一丁点负担。

  母亲71岁那年生了一场重病,我们惊慌失措、忐忑不安。她不惊不扰地安慰我们,细致地交待后事,坦然地接受手术。术后安好,百感交集。我们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对待疾病和生死。

  此后,豁达、乐观的母亲又健康地生活了12年。

  2013年圣诞节,辛劳一生、重病卧床66天的母亲安详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年,她83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版
老小孩
暮年乡思
忆母亲
妈妈的水咸菜
做书
高邮报副刊03忆母亲 2020-12-22 2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