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直跟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最喜欢跟着奶奶去赶集。奶奶会把自家菜地里的新鲜蔬菜拿去集上卖,换点零钱给我买零食打打牙祭。每次赶集,奶奶总会带上家里那杆祖传的小楠木秤。
有人来买菜,奶奶微笑着招呼,理菜抓菜,放入秤盘,校秤定星,挂上秤砣,一扯秤杆,眼睛一眯:“一斤八两五!”奶奶娴熟地完成了一系列卖菜动作,放下秤,收了钱,再送一小撮儿葱或者再添点菜,然后客气地跟人招呼道别。趁着闲,奶奶总忘不了告诉我:“秤上亏心不得好!孩子,做人就要像这杆秤,不偏不倚,分毫不差啊!”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总爱拎着那杆秤,把家里能称的东西称个遍。后来,我上幼儿园了,和爸爸妈妈来到城里,很少回老家了。偶尔回一次,发现家里的一切都不一样了,特别是那杆伴着我童年的小楠木秤,许久不用,已经挂在墙上落了灰,无力地垂着掉了漆的楠木杆,秤杆头的铁皮也生了斑斑锈迹。奶奶说,她年纪大了,卖不动菜了。
再后来,奶奶为了照顾我和弟弟,也来到了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奶奶把那杆楠木秤带上了城,她对我说:“天天要买菜了,回来用小木秤称称,放心。”
这个周末,我和奶奶去菜市场买菜,偶然听见旁边的鱼贩子在与一名中年妇女争吵:“我回去称了,就是少二两,你缺斤少两。”“胡说,明明是你自己的秤有问题。我的电子秤,新买的,精准着呢。”“谁知道你有没有做手脚!我用的是老式杆秤,不偏不倚,分毫不差,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不会骗人!”奶奶也凑上前去,气愤地说:“说得好,你要是还不服,我回家拿一把杆秤来,再称称!”一向和气待人的奶奶竟然挺身而出,站到了中年妇女一边。周围围来了好几个人,七嘴八舌地指责起来,“卖鱼的不厚道!”“亏好,有家里的老秤!”那鱼贩子面红耳赤,支支吾吾:“可能是我的电子秤不准……不谈了,我退你点钱。回去我好好调调这秤……”人群散了,奶奶哼着黄梅小戏,像打了胜仗一般开心。 指导老师 乔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