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8月20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大运河美丽中轴 高邮大有作为
王 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
  高邮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很高的荣誉。高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向更高层次升级,体现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综合实力。诸如市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精神风貌,人与生态,人与城市和谐相处等,这对于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都是大有裨益的。

  眼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就显得十分重要。围绕今天的会议主题,我表达三个方面的想法。

  高邮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高邮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独特之处在于,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各个重要时代,高邮都留下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遗产,打上了鲜明时代烙印,甚至可以说高邮历史是一部县域浓缩的中国通史,展示了数千年文脉绵延不缀。

  1、先秦时期。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入选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其意义在于,江淮之间过去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稀少地区,但龙虬庄考古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江淮早期文化的空白,意义非常巨大,江淮之间文化的过渡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是大运河淮扬段新石器时代历史的一段重要见证。还有位于龙虬镇南面的商周时期的周邶墩遗址,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这里是必经之地。

  2、秦朝。高邮在中国交通邮政史上具有的特殊地位,从秦亭邮到盂城驿都是邮政的体现。秦朝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通过遍及全国的交通驰道联系天下。高邮处于当时古邗沟沿岸,今扬州、淮安之间,秦朝选择这里筑高台、置邮亭,确立了这里的军事交通地位。高邮后来发展为县,成为全国唯一以邮为名的县,印上了中国邮政史的深刻烙印。清朝末年设立邮传部,到今天发展成邮政、快递、物流等。从地名看历史,“秦邮”就可以考证高邮文化的源流。

  3、楚汉之际。邗沟开通后,江南吴文化影响到高邮区域。楚汉相争之际,高邮又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地。吴语影响江淮运河沿岸,直到北宋仍有文脉可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虞美人操”条云:“高邮人桑景舒性知音,听百物之声悉能占其灾福,尤善乐律”。桑景舒乃宋仁宗时期的高邮人,对音乐及音乐史很有造诣。他指出《虞美人》实际上是吴音。《虞美人》之曲名,可能和虞姬有关。项羽从江淮间的下相(今宿迁)迁到江东吴县(今苏州),后又从江东渡江北上,高邮一带正是必经线路,留下吴音传承至北宋。整个江淮、太湖一线都保留吴文化与楚汉文化、淮扬文化融合的历史痕迹,为我们今天打造以大运河为中轴的楚汉文化高地、淮扬文化高地、吴文化高地,提供生动的文脉传承故事资源。

  4、西汉时期。高邮的天山汉墓,东汉邗沟改道取直,形成湖西运河,航道线路保留至今。

  5、唐代。高邮镇国寺塔,唐代佛教文化建筑代表,已经成为运河重要地标。

  6、宋代。婉约词宗秦少游(秦观,号邗沟居士),文游台是文人雅集之地。日本成寻和尚留下高邮民风记载。

  7、元代。当时全国建立了完善的驿站制度,《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高邮是经济富庶之地。

  8、明代。大运河畔的盂城驿,是古代驿站的见证。

  9、清代。著名学者“二王”王念孙和王引之,两人是父子,他们是清代乾嘉学派皖学戴震的主要弟子,他们与金坛段玉裁齐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早就已经成为文献学的经典。

  10、民国时期。高邮饱受水患灾害,付出巨大牺牲。

  11、当代。文学家汪曾祺,影响深远。

  总之,从先秦历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高邮文化一脉相承,水脉连着文脉,数千年不缀,都留下了精彩一笔,在全国县级市中实属罕见。

  大运河文化的恩泽与牺牲

  大运河是高邮人民的母亲河,给沿岸人民带来福祉的同时,也造成许多水患灾害。翻阅《陶澍全集》发现书中有高邮马棚湾险情,两江总督陶澍指导抢险的奏折。由此可知,高邮段运河在大运河中的地位。历史上,里下河人民为大运河的通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获得了极大的恩惠。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中就包括高邮段和盂城驿等遗产点段。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非常重要。现在,江苏省委提出建设美丽江苏的蓝图,其中要打造“美丽中轴”,就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带中的中轴,即国家规划中的“一轴”,应当是“一轴两面”,“一轴”即活的运河,“两面”指正在使用的二级航道京杭运河与退出航运的古运河。这个“一轴两面”,在高邮段最能体现,站在镇国寺唐塔上,可以看到新古运河交相辉映的壮丽美景。

  高邮大运河集中体现了大运河的生态之美、航运之美和文化之美。大运河最能体现自然之美的河段在高邮。现在大运河沿线,生态运河河段很少,虽然经过环境整治,运河两岸的环境有了很大提升,有步道,供行人步行,欣赏运河景观。但亲水河岸建设,运河生态航道建设,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现在整个运河沿线只有两淮段8公里生态航道。高邮有众多湖泊,河网密布,水乡氛围浓郁,具备了“生态运河”的潜质。从古至今,许多中外旅行家都留下了描写高邮段运河生态之美的记录,值得发掘。

  打造大运河美丽中轴,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灌溉遗产

  高邮文化最突出的亮点应该是运河文化。然而,高邮夹在扬州、淮安这两个大运河核心城市的中间,这两个城市都在打运河牌,一个是运河原点城市,目标是建设“世界运河文化之都”,一个是“漕运之都”,河工遗产丰富。那么如何在扬州这个的光环下展示高邮文化的亮点?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市领导要持续重视,树立长期目标,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地方文化建设切忌跟风或短期行为,建设和保持文明城市是一项长期任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国家的重大部署。运河沿线城市应对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秉持敬畏之心,积极参与国家和江苏省、扬州市,及水利交通等厅局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内涵就有要展示通史性历史文脉。高邮就是一个典型,高邮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以打文化文脉、生态人居、航运水利三支牌。

  第二,积极建设生态航道,保护传承水利灌溉遗产,作为美丽中轴的重要抓手。水脉连着文脉,大运河中轴线代表文脉传承,就像北京城市的中轴线一样,没有中轴线就没有灵魂,就丧失了特色和连续性,就成了零散的文化旅游景点。

  江苏文化的中轴线就在大运河。她串联了江苏8个城市,沟通了其他所有城市。江苏大运河中轴“一轴两面”,体现了连续性的文脉传承,高邮段更是浓缩了运河文化之美。江苏以大运河为骨架中心的网络,大运河航运是“活的运河”的经典展现,将大运河原始功能持续发挥,二级航道,3亿吨货运量,淮扬运河实为最精彩河,高邮是苏北运河航运之美的精彩画卷。建议与省交通厅苏北船务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运河航运之窗。

  水利是江苏大运河的重要功能。江苏运河发展历史证明,没有水利,就没有运河的长久生命力。今天,大运河仍然是江水北调,南水北调东线的主输水线路。里下河,包括高邮,有丰富的水利灌溉遗产,建议高邮积极行动,进行河湖水道网络的梳理,以运东大堤及归海五坝为骨干,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里下河自流灌区联系起来,发掘和保护大运河灌溉农业遗产。南关坝、清水潭、马棚湾、明清故道、自流灌区等,构成了一系列运河灌溉遗产。现在南关坝已经发掘并得到保护,这项工作还要取得国家省市的支持,与沿线兄弟市县区合作,积极申报世界水利灌溉遗产。

  第三,提出响亮的城市口号,或提炼城市精神,增加感染力。我说两个仅供参考,比如“江淮明珠、生态家园”“运河中轴、中国游城(邮城)”。同样,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也要提炼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口号或城市精神,比如旅游广告:“高邮高邮,高雅之游”或“高邮高邮,高尚之游”“中国邮城”“游城”等,助力高邮成为高雅高尚的旅游城市。

  第四,加强宣传,积极开展各项推介活动。提高高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高邮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活动,如文学、书画、美食等,宣传做得很好,但力度还不够,要在研究,发掘高邮文化资源,提升遗产价值方面再花大气力做工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访谈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专版
   第06版:教育园地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推进文化文明交相辉映融合发展 构建“城市之光”
让高邮文化为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养料和支撑
挖掘历史文脉 建设书香高邮
从文学视角散议文化与文明的融合
打造大运河美丽中轴 高邮大有作为
高邮报专版04打造大运河美丽中轴 高邮大有作为 2020-08-20 2 2020年08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