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涵养和支撑作用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二者相互关联,但又有各自的独特意义,其关系是相互包容。文化是具体的、感性的实践行为;文明是概括的、总体的、理论和精神状态。文化强调生活方式,文明强调积极成果。文明相对于文化来说,它是核心,是文化的精神价值内核。文化可以存在于文明之外,但文明无法存在于文化之外,要不断地在文化中加入文明,否则就可能带来文化的陨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高邮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高邮的邮文化、运河文化、乾嘉绝学、里下河文学流派等等,都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
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对于文化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要求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根据中央文明委颁布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8年版)》,对全国文明城市的最新定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味、群众生活质量较高,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城市。”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其实就是城市文明化的过程。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有显性指标,也有看不到的对各方面工作起促进作用的隐含力量。主要包括:理论的宣传教育、核心价值观推广普及、节日主题活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网络文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美丽乡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法治精神等等。
二、积极推动高邮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更多彰显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要确立对高邮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的观念。费孝通先生较早提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自觉是为了自主,取得一个文化自主权,能确定自己的文化方向。”作为高邮人,我们要深知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特质、文化价值、文化旨趣,从而面对他者文化,能够从容对话,交流互鉴,美美与共;要有对高邮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和使命感,每个高邮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推动高邮文化的发展繁荣。从实践来看,凡是地域文化繁荣的地方,均饱含着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强烈情感认同以及创新发展的热情和激情;凡是文化凋敝的地方无不体现着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冷漠、摧毁和拒斥。
其次,要推动高邮文化的生活化。地域文化是生活在那个地域的人们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是不能抛弃、不能丢失、不能割断的精神命脉。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地域文化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将当地所倡导的道德精神和价值观,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成功地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处理社会伦理关系和应对道德生活冲突的基本行为规则,并因此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域的道德文化。地域文化既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传统,同时它还是一种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它的作用和意义在于通过普通人日常生活体现出来。我们要热爱高邮文化,爱文化的精华,推而广之,爱与文化联系的各样东西,全身心地投入到你的文化之中。
再次,要彰显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文化。每一个文化都有道德的部分,文化是显示德性的载体,德性是连接各种文化共通的部分。应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重要契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道德发展与文明创建相得益彰。要致力于深化道德教育引导,让城市建设更有灵魂。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的“筋骨”,那道德建设塑造的是城市的“灵魂”。德性始于教化,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风尚的培育都离不开道德教育引导。我们应当持续深化道德教育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要挖掘和运用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文化资源尤其是丰富的伦理文化资源,推动高邮优秀文化时代化。要塑造城市之德,精心设计各类生动活泼的载体,推动创建工作更具有人文精神和情感关怀,让市民文明有礼、人际关系和谐、公共秩序井然、社会风尚良好成为文明城市的显著标识。要注重将诚信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网络文明建设等有机融入创建工作。
三、努力打造高邮文化的鲜明符号和精神标识
一个地方的文化要想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推出一批鲜明的符号和标识,这些符号和标识应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普遍价值。高邮文化中具有符号和标识意义的历史文化素材非常多,我这里重点谈谈汪曾祺及里下河流派。汪曾祺及里下河流派可以说是高邮文化鲜明的标识。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孙犁的“荷花淀派”都是基于地方风情和地域性文化而形成、归纳并享誉全国的。地域性之所以受到文学创作的青睐,是因为地域性可以带给文学创作差异性、独特性东西。高邮文化部门可以大张旗鼓地打造汪曾祺及里下河文学流派,因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成员是以汪曾祺为核心的,汪曾祺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一面大旗。要重点研究阐释汪味小说为代表的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基本特征,包括乡土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创作风格,对自由、健康、自然人性、美好生活推崇与赞美的诗化意境和诗性表达,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与豁达情怀,追求和谐、节制、秩序和平衡的古典美价值倾向。
四、积极探索“文化+”,助推文明提升
第一,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讲好高邮故事出影响。研究和把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规律,注重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努力实现1+1>2的融合效应。如运用高邮历史文化资料,围绕展现里下河水网地区为泄洪所做出的牺牲精神,高邮“二王”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乾嘉学派朴实考据治学精神,“国之血脉”邮驿驿长和驿卒的责任担当精神等,打造实景演出活动,讲述千百年来的高邮故事,抒发高邮人满满乡愁,唱响新时代高邮的发展。又如,运用高邮水乡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观光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着力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
第二,推进“文化+科技”统筹规划,县级融媒体中心出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是省里抓县级层面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抓手。江苏下大力气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明确由省广电总台“荔枝云”平台承建省级技术平台。要建强“荔枝云平台”的县级特色平台,通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两微一端”移动传播矩阵,通过各类H5、长图、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精准有效传递到区县、乡镇、社区等基层一线,可以引入“抖音”等商业平台,用好短视频、微直播、AR、VR等多种呈现形式,发挥各类传播手段优势,在情景再现、背景链接、互动参与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传播的冲击力、号召力。设定文化文明主题,组织主题快闪活动,打造现象级IP。
第三,推进“文化+创意”浸入设计,活化利用资源出特色。用好龙虬庄遗址核心区考古资源,利用互联网发布馆藏、介绍展览、选评项目等“云端”文化供给新方式提供文化体验。采用考古现场直播、考古文博综艺节目、关于考古发现的纪录片、博物馆考古类展览等创新形式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深挖地方特产如双黄鸭蛋的工艺故事,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直播平台“带货”,在实现经济效益中传播地方文化特色。用好用活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彰显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努力使文创产品成为艺术的精品。
总之,高邮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深厚的宝藏,关键是看如何把它运用好、发挥好,从而能够彰显这些历史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