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8月20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文学视角散议文化与文明的融合
——以高邮为例
孙生民:扬州职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
  我是来自兴化的高邮人。在高邮学习生活30多年,高邮已经成为我的文化基因,我也成为高邮的一部分。下面从文学视角散议高邮文化与文明融合,重点谈谈文化名人的价值如何挖掘的问题。

  一、文学是文化与文明融合的样本

  德国学者伊里亚斯认为,文化是使民族、地区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地区的自我和特色,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地区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行为和成就。按照这个思路,“文化”与传统有关,它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

  我们今天讲高邮文化,是如何在一个普遍文明规则下,能够保存好高邮文化,同时在现代文明的时代,能够理解高邮文化在历史中的合理性。当然,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必须要在历史当中看,回过头去看文化,面向未来看文明,对两者都要有同情。文化更多体现的是价值理性,回头向后看,坚守传统优秀的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文明更多是面向未来,工具理性成份更多一些,形成文明自觉。在流动的、不确定的今天,文化与文明两者如何融合,向世人讲好高邮故事,传达出高邮声音,这确实是摆在每一个高邮人面前的现实课题。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文学就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文化与文明融合的标志产品,反映特定地域的优秀文学作品积淀成为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标识,甚而至于成为引领一个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文明风尚。

  二、高邮是一座建立在文学上的城市

  高邮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存星罗棋布,文化土层丰厚,文化基座厚重。7000多年的龙虬文化,呈现农耕与渔业文明的雏形样态;地处吴楚文化与中原齐鲁文化交界之处,按照文化板块学说,此处应产生文化高地或文化海洋;里下河,大运河,高邮湖,呈现河湖一体的城市景观。城因水兴,水系城运,大运河一线遗产与传说众多,邮驿之路,交通关隘,历来手工业和小商业市场发达。

  高邮历史悠久,文人荟萃,有深厚的文化遗产和文学积淀。北宋婉约词宗秦观,明散曲家、画家,被誉为“南曲之冠”的王磐,清乾嘉学派(扬州学派)考据大家王念孙、王引子父子,公认为里下河文学流派旗手、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汪曾祺。当然还有很多,孙觉、汪广洋、张綖(首倡词分豪放、婉约之说)、王永吉、王猷定(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贾国维等等,如一条长河,绵绵不断。如果算上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以及曾经路过或歌吟过高邮的文人墨客,苏东坡、黄庭坚、蒲松龄等等,灿若群星,数不胜数。高邮也是文学史上许多名作诞生之地,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宣鼎的《夜雨秋灯录》。可以这样说,高邮是一座建立在文学上的城市,是许多作家作品文学的发生现场。高邮有很好的文学生态,爱好文艺者众多,参加省级以上各种协会的人数不少,有声誉日隆的“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美术作品展,有50年代就唱到中南海的高邮民歌等等。

  有鉴于此,建议高邮市委、市政府组织专门团队,积极申报全球创意城市联盟“文学之都”。“文学之都”是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某些“创意城市”的七大主题荣誉称号。对照文学之都建设标准,借鉴成功地区经验,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整理出版《文学高邮》等,梳理历代文人反映高邮的作品,总结其审美特色,挖掘名人背后的人文价值,明确高邮文学之都的与众不同之处。

  2、注重城市艺术空间的创设,加强全民阅读的引导,让城市书房的灯光更多更亮,成为照耀每个高邮人前行的灯塔。

  3、加强秦观、汪曾祺的研究与推广,让秦观诗词、汪曾祺文章进入中小学课堂,放大秦少游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效应(获奖作家不要局限于江苏,要放眼全国),让秦少游、汪曾祺真正成为高邮的名片。加强《高邮民歌》传唱,要唱出高邮声音。

  4、借助王氏纪念馆,做好王氏父子的推介,与中国语言学会联手,放大其文化效应。

  5、综合利用各种媒体,办好《珠湖》刊物,欢迎名家投稿,继续巩固汪迷部落的影响力,邀请名家名记看高邮、写高邮,形成《高邮记忆》,彰显高邮文化与文明融合的特色。

  6、探讨历代文人著作里的叙述的地理空间,形成线路图,进而根据需要打造成文学地理空间,再现文学作品的场景,复现乡愁,让人在穿越时空中体验文化的审美。

  7、要充分利用汪曾祺纪念馆、王氏纪念馆、朱葵美术馆的辐射作用,将现有的文化遗产点和文旅项目用一根线或者一个主题串起来,形成集聚或整体效应,用文明的手段体现出文化的价值。

  要加强高邮的乡邦文献和乡贤的研究,要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真正形成《高邮文化》大型典藏工程,不断鼓励文艺新人涌现,重点打造反映新农村建设美好高邮的新作品。

  三、名人是文化与文明融合的载体

  名人是城市文化标志之一,作为各个历史时期这个地区居民的杰出代表,名人无疑是一座城市和地区的名片,代表着城市或这个地区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或地区区分的显著标志。为此,建议:

  1、政府牵头,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对高邮名人的生平事迹、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总结,重点人物要进行树碑立传。

  2、尽快梳理、恢复、重建有关高邮名人故居和标志性建筑。宣传开发地方的名人资源,不仅要有名人学术层面的论证,还要有名人的标志性景观,如名人塑像、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名胜古迹等。其中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极具文化底蕴的建筑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支撑的“点”。

  3、要支持高邮文化名人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历史文化名人是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资源,它的经济价值体现在现实的文化产品当中,国内很多省市地方名人资源开发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能否复现秦观、汪曾祺笔下的一些经典场景,比如《岁寒三友》中“三友”大年三十喝酒在如意楼的场景,《大淖纪事》里的大淖,《受戒》里庵赵庄、“荸荠庵”等等。情景再现的方式可以唤起游客当初阅读作品的审美愉悦。

  4、与有关的文化传媒公司合作,推出系列反映高邮名人的相关影视作品。比如高邮名人介绍、演绎高邮名人生平事迹或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如把汪曾祺反映旧高邮系列小说拍成电影等。

  四、从名人及文本里挖掘其背后的人文价值

  ㈠名人

  1、秦观。从秦观一生和创作(诗、词、策论文、科普类说明文等)来说,秦观不仅仅是悲情歌手,而且是身怀治国平天下理想情怀的文人。关于秦观,他的许多经典名句,都可以成为高邮的代言。我们还要有更全面的《秦观传》,比如要搞清楚北宋四贤在文游台雅集的具体时间?有几次?哪些人参加?留下什么作品?以及后来哪些文人慕名而来?这才是真正的高邮文化资源,值得好好挖掘。

  2、王西楼。王西楼嫁女儿——话(画)多银子少。传说明代高邮著名画家、散曲大家王磐,号西楼。唯一女儿嫁给张綖(嘉靖进士、词人)。女儿出嫁只送少数纹银,而送了自己的大量画作。这种行为就是家风,也是对女婿的鞭策。

  3、汪曾祺。要对汪曾祺作全面了解,树立起作家立体真实的形象,才能更好打造汪曾祺名片,为高邮文化文明融合增光添辉。汪曾祺的创作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结合,为每一位中国人营造了心灵的后花园,是文化和文明融合的绝佳样本。要充分发挥汪曾祺纪念馆的作用,维护好、建设好汪老笔下的文学发生现场,收集汪曾祺作品以及研究资料,适时举办全国性汪曾祺研讨会,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使其成为全国普及学习研究汪曾祺的中心。

  ㈡作品

  1、《徙》。谈甓渔、高北溟、汪厚基三代人的理想都没实现,但三代师承,师恩难忘。小说里的人物都可以在现实里找到原型人物,小说里的故事也是现实里的本事,这些文化传承对一个作家影响是终生的,对一个高邮人影响也应该是终生的。

  2、《受戒》。小说里庵赵庄、“荸荠庵”以及河湖宛如“桃花源”。场景如何在今天的高邮重现?现代人重视实景体验,重回过去,让时间定格永恒。

  3、《大淖纪事》。巧云与十一子大淖幽会,是秦观《鹊桥仙》佳期如梦的延续。现今的汪曾祺纪念馆及大淖景区能否寻找到小说里的影子?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之处。

  4、《鉴赏家》。叶三是出身底层,但他懂季匋民的画。一个日本人无论出多高的价,叶三都不卖。叶三去世了,画随人葬。这就是余伯牙、钟子期流水知音传统的重现。  

  5、《岁寒三友》。小说写了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三个人之间的故事,这正是“桃园三结义”的翻版,体现了人格操守和义趣,也表现了百姓之间相濡以沫的精神。如意楼在哪?我们可以再现小说情境,让读者和游客来体现作品的精神要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异秉》。作者以简洁恬静的笔调描绘了高邮的风土人情,世事云烟,但这里呈现了当时高邮人的生存手段以及生活方式,具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意义,形成高邮人的文化传统。我们到一处旅游,如遇到的是作家作品里描写的地方乃至人物的后代,我们就会有穿越历史与文学的感觉。

  综上所述,在现有基础上,建议重点打造3个历史街区:以邮驿文化为特色南门大街历史街区、以市井风情为特色的北门大街历史街区,以及再现汪老笔下的大淖-傅公桥-文游台风俗风情文化街区,让高邮人以及外地游客寻找到历史的记忆和心灵的故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访谈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专版
   第06版:教育园地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推进文化文明交相辉映融合发展 构建“城市之光”
让高邮文化为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养料和支撑
挖掘历史文脉 建设书香高邮
从文学视角散议文化与文明的融合
打造大运河美丽中轴 高邮大有作为
高邮报专版04从文学视角散议文化与文明的融合 2020-08-20 2 2020年08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