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冷雨。走进老高邮人民公园,也是如今的抗战最后一役文化园。
门口一株高大的银杏树披着耀眼的金黄,兀立在苍茫中,与文化园锈红沧桑的耐候钢建筑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片片银杏叶飘零在凄风冷雨中,胜利广场上残破的正义之剑直指苍穹,让人心生痛惜。不由想起70多年前,也是12月,也是冬日冷雨中,抗日战争最后一役在高邮这片土地上打响。
随着指示牌,我走进抗战甬道,重温那段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历史。
甬道通体采用锈红色的耐候钢材料,寓意沧桑、鲜血,让人一见便不觉心情悲壮、沉痛起来。
甬道共分14个雕塑单元,象征14年抗战。雕塑墙首先讲述了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寇宣布投降等大背景,随后展示了高邮战役前后若干精彩华章:三垛河伏击战,高邮战役打响,净土寺塔下火攻日伪军,南门城墙外用土制火箭、风筝发起宣传攻势,受降仪式上日寇弯腰向新四军递上投降书。
抗战甬道尽头便是胜利广场,眼前顿时开阔起来:一大片下沉式广场,可以注入清水,形成镜面效果。广场西南角是一组名为“光辉时刻”的大型白色圆雕,1945年12月26日,日寇被围歼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高邮战役取得伟大胜利。广场南侧是“民族胜利墙”,上面镌刻着“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16个大字。
广场北侧是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馆名是原解放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上将周克玉题写的,枣红底金字,敦实的行书,颇显将军儒雅坚强之风骨。从大门外一眼便能看出纪念馆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顶部的雄鹰造型、两侧细致的穗纹,还有罗马柱、花玻璃窗等,都告诉人们它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有历史的地方。是的,这就是侵华日军当年在高邮的司令部——洪部,也是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是扬州唯一的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纪念馆内,通过大量展牌、照片、沙盘、老物件、老报纸、旧文件、连环画、油画、蜡像等生动再现高邮战役概况、重点场景、意义等。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让高邮增辉无限,前来参观瞻仰的各地单位和游客络绎不绝。
从抗战最后一役纪念馆南大门左转折向东,是“晚晴园”,原江苏省省长惠浴宇题签,书风为当年流行的“毛体”,优游潇洒。这是一处供离退休老干部活动的场所,整体设计简洁大方,内有会议室和若干教室、活动室,室外还布置了假山喷泉回廊,漫步其间,很是怡然。
晚晴园再向东走一二十米,便是英雄广场的主建筑——烈士陵墓和高邮人民英雄纪念碑。黑色卷轴式英烈墙上镌刻着1600多位烈士的名字。“高邮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耸立,与周边雪松的冷峻、翠竹的清逸、梧桐的高大、枫叶的红艳自然融合、交相辉映。碑铭是上世纪50年代高邮老文化人张也愚先生题写,一直沿用至今,9个红色大字庄严遒劲。
英雄广场前后左右均建了大大小小、不同式样的亭台楼榭,供人们歇脚或者观赏。“水月轩”“揽月楼”等亭台匾额是本地书家所写,隶书中透着几分秀气。
从西到东,细看这一处处建筑、一处处匾额题签,我真觉得这是一处奇妙的园子,庄严气息与烟火气味、过去与现在、官与民、死与生,无缝对接,无有违和感。
烈士墓向北就是老人民公园,有荷塘、水榭亭台、拱桥,有健身步道、环流河道、篮球场,有水杉、枫树、杨柳,有梅花、桂花、玫瑰……草木葳蕤,生机勃勃。
早上,晨练的人们三五成群,打太极、做健身操、耍剑、跑步,迎着晨曦朝阳,释放生命的活力。
下午,钢架敞棚里坐着一二十桌的人,不约而同前来打牌掼蛋、喝茶聊天,揽月楼上传来京剧票友咿咿呀呀的曲调,唱出生活的闲适。
晚上,公园路道上有人在散步消食,还有大妈们认真练习广场舞,舞出对生命的依恋。
放眼望去,与抗战胜利广场最匹配的大约是满园枫树。枫叶正红,似血,坚韧顽强,霜叶红于二月花。
公园草木盛,邮城烟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