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儿时中秋节,就不能不提那一天的中饭菜。那一天的中饭菜很丰富,因为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
先说素菜。中秋是个丰收的季节,各种蔬菜,应有尽有。人们最喜欢的,是芋头烧扁豆。它的味,似乎更在吃之外。
那时候家家住平房,一般都有个小院子。人们在围墙根种上扁豆,扁豆慢慢爬上围墙。每至中秋,清风送爽,扁豆藤上开满了紫色的花,结满了紫色的豆角。花有浓淡之分,豆角有深浅之别,在绿叶的映衬下,把个小院渲染得热热闹闹、喜喜庆庆。摘扁豆,其乐也融融!一家老小齐上阵,搬桌子的搬桌子,拿板凳的拿板凳,爬高的爬高,扶手的扶手。姐姐们在上面左看看,右瞧瞧,精心挑选;我在下面指手划脚,嘴里还叫个不停;妹妹们蹦来蹦去,拾起姐姐们摘掉下来的豆角;父母则一而再、再而三地关照姐姐们“脚底下要站稳”。天伦之乐,未吃先甜心。
芋头烧扁豆,吃起来带劲。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岂能不兴奋。我专挑那颜色浅的扁豆吃。姐姐们都说我吃成“精”了——颜色浅的扁豆,嫰。嫰扁豆,不仅口感好,而且又香又鲜。只是吃得不过瘾,嫰的太少。姐姐们摘扁豆,尽量挑选颜色深的摘。颜色深的,豆米子老而粉,吃了可以充饥,那是一个粮食紧张的时代。摘一点点颜色浅的,完全是为了照顾我。俗话说,多吃芋头,出门有人留。母亲怕我们抢,每人平均分配三五个。我们省着吃,总要留一个最后“压底”。
再说荤菜。家乡高邮水多,鱼虾自然少不了。最应景的,当属红炖小麻鸭。小麻鸭,善产双黄蛋,肉质亦细腻。春天开始养的鸭子,养到中秋,不老不嫩,不肥不瘦,食之正当时。因此,家乡人过中秋节,红炖小麻鸭是荤菜之首选。用来红炖的小麻鸭,自然是公的;母的,农家留着,生蛋卖钱。
小麻鸭,是前一天就买好的,扣在院子里养一宿。院子里住几户人家,家家都买小麻鸭。半夜里,“呱呱呱”“呱呱呱”,此伏彼起,叫个不歇。这声响,不知惊了多少人的好梦。好在醒来并不寂寞——月光如洗,撩人遐思。
中秋节早上一起来,什么事都不做,先赶紧杀鸭子。准备一只大碗,放半小碗冷盐水。鸭血滴在大碗里,迅速用手指搅拌和匀,经过简单加工,有大用场。鸭血汪豆腐,是咱们维扬名菜。中午饭桌上,它极受欢迎。鸭毛必须留着,它值钱。用一张废报纸包扎好,挂在一个隐蔽处。过了节,有人上门收购。收购鸭毛的,是个老人,满脸皱纹,看上去却很精神。老人喉咙特别大,老远就能听到他那富有特色的“鸭毛卖钱”的吆喝声。老人收购鸭毛不用秤,全凭手掂量。一掂量,就能知道是大鸭子的鸭毛,还是小鸭子的鸭毛。这两者各有各的价。总体而言,一只鸭子的鸭毛,足够换斤把小鱼。那时穷,过日子得精打细算。
红炖小麻鸭,真香!那香,香得特殊——似鱼香、似虾香、似草香,还似水香。想想也对,小麻鸭整日呆在河里,是吃小鱼、小虾和水草长大的。再细细品味,那香又什么都不似,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其实,它就是个鸭香,高邮小麻鸭的鸭香。离开家乡,已经好几十年了。这香,走到哪里都挥之不去,永远让人垂涎三尺……